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D30 2018-6-21 伊斯坦堡11-Hagia Sophia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聖索菲亞大教堂平面圖
現存建築是第三代教堂與清真寺的結合,第一代的教堂於西元36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所建,但在西元404Arcadios皇帝期間,因暴動,被完全燒毀。先由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os II415年,重建類似的教堂,但僅維持至532年,又因叛亂而毀。緊接著,查士丁尼大帝於532年開始興建嶄新的教堂,537年完工,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453年鄂圖曼蘇丹麥何密特二世Mehmad II征服伊斯坦堡後,將Hagia Sophia聖索菲亞教堂變更為Ayasofya清真寺。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2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
在成為博物館前,聖索菲亞就已改建成清真寺,當時的蘇丹王,因為欣賞教堂的氣勢,竟然未直接破壞,而是移去基督教的鐘鈴、祭壇、聖幛、祭典器皿等,改添伊斯蘭器具;然後用石灰泥覆蓋基督教十字架與壁畫,或是間接以圖繪或可蘭經文覆蓋,使得後世的考古學家和工匠們得以進行修復工程,造就了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基督與阿拉共存的聖堂,也讓我們能親眼見證這段宗教遷移史

 聖索菲亞教堂入口,當時還沒到9:00的開放時間,因此尚未開門

入口處附近的小花園,展示的柱子及石塊應該是第二代教堂的殘骸。

 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os II下令興建的教堂遺下的殘存石頭,石上顯示上帝的羔羊。

側入口處的四面扶壁,是鄂圖曼帝國時期改建清真寺時,為確保穩固而加建
踏入的第一道門及其前廊
第二道門中,中間的一扇特別高,相傳是蘇丹王才能走的Imperial Gate「帝王之門」,門上有幅基督教的全能的基督”(Christ as Pantocrator)嵌鑲畫090912-1(+090817+090859)
這件9世紀的嵌鑲畫中,坐者是耶穌,右手手勢是祝福之意,左手拿著福音書。耶穌右肩上的圓雕是聖母瑪麗亞,左肩是握著權杖的大天使Gabriel加百利。而匍伏在地,向耶穌跪拜的是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六世Leo VI顯示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是基督在俗世的代理人,象徵君王在神面前的卑謙,而耶穌也將世界的光與榮耀賜給君王
 Underground cisterns地下蓄水槽

大理石淨潔甕是挖掘自西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Pergamon貝爾加馬遺址,於穆拉德三世(Murad III)時代移到當時的清真寺(即聖索菲亞大教堂)裡,作為貯水及裝sherbet 冰凍果子露之用。
外有蛇圍繞的大石缽
 聖索菲亞大教堂大廳,有部分正圍上圍籬維修中
圓頂下,高掛阿拉伯書法大圓盤,是19世紀伊斯蘭書法家的作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阿拉伯字,直徑7.5公尺,分別寫著伊斯蘭教聖人名字,有阿拉Allah、穆罕默德Muhammed、阿里Ali、奧斯曼Osman、奧瑪爾Omer、哈桑Hasan、埃部·貝克Ebu Bekir等。
 世界的肚臍,君王加冕的位置Omphalion,位在唱經樓旁,由不同顏色的圓形
磁磚組成。
Muezzin gallery宣禮室類似喚拜塔的地方,宣禮員負責在此召集穆斯林做禮拜),建於穆拉德三世(Murad III)
敏拜爾 (Minbar,意為台階),伊斯蘭教的Imam伊瑪目 (即教長) 會走聖龕右手邊的尖塔階梯上去,站在敏拜爾之上宣講教義。由16世紀,拉德三世(Murad III)所設,典型的鄂圖曼風格
 Mihrab米哈拉布,又譯成壁龕,在清真寺裡面標誌著伊斯蘭教聖地,天房 (Kaaba,位於麥加) 的方向,信徒必須面朝米哈拉布做禮拜。
蘇丹蘇萊曼一世在征戰匈牙利後,帶回來了兩根巨大的蠟燭,就放置在後室米哈拉布的兩側
位在米哈拉布上面的是基督教的The Virgin and Child聖母抱子像鑲嵌畫,最早追朔到六世紀,這幅畫被認為是九世紀時的復原之作,也是教堂中歷史最悠久的畫作 

呈圓形狀的玻璃吊燈,一圈又一圈的延展開來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主穹頂,圓頂中間有阿拉伯字的書法,書法底下,有可能藏著基督教穹頂畫,該保留哪一宗教產物,至今飽受爭議
圓頂四角有四位基督教天使的壁畫,但我只拍到二位,其他被鷹架遮住。上面那張露臉的Archangel大天使Michael米迦勒是翻拍自教堂內的說明牌上
Mahmut Ι馬何慕特一世圖書館細緻美麗的花格窗
高大的巨柱,左圖是紅斑岩石柱
採用柯林斯雕花柱頭的柱子
石柱套著金屬環
 ▲由花色不一的大理石拼接而成的牆面,拚接處並有突起的裝飾線,做工細緻
移動式木梯,19世紀時,使用於修復和清理教堂時用的094140
淚柱weeping column,在進入皇帝門的左手邊,柱子上有凹洞
這根柱子很神奇,據說會聚集水氣還能治病,相傳查士丁尼一世因為頭痛靠在柱子上休息,結果就痊癒了。治病說後來演變成好運說,只要以大拇指插入凹槽,其餘四指貼著柱面轉一圈,如果能摸到剛好滲出的水氣,願望就會實現。遊客都感興趣的在柱子前賣力一試,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其實,柱子是連結地下水池的濕柱所以才會潮濕的,不過博物館遊客太多需要排隊,實際上摸不到水氣
通往聖索菲亞教堂二樓的走道在一樓入口左側
到二樓是走斜坡道
二樓的天花板 
從皇后包廂向外看;Empress Lodge皇后包廂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后用來觀看宗教儀式的場所
由大廳仰視帝王之門上方的皇后包廂
 二樓可以更貼近看阿拉伯書法大圓盤
以柯林斯柱頭為造型的典雅燈柱,背後則是阿拉伯書法大圓盤的背面
教堂內架起的鷹架,遮住蘇丹包廂(Sultan’s Lodge)
勉強在維修布幔縫隙中拍到的蘇丹包廂
 大理石門分隔皇帝密室與教會的會議廳

大理石門另一面,左右各浮雕大型十字架,表示有十字架的空間是教會的會議廳
 13世紀,三聖像馬賽克鑲嵌畫Deësis Composition Mosaic;畫幅有大面積的水泥覆蓋,應該是改建成清真寺時毀掉的。右下角為鑲嵌畫的原圖,是希臘東正教聖像畫的代表作品之一。居中的耶穌手勢是祝福之意,左邊的聖母雖只有殘片,但悲憫的神情清楚可見,右手邊的約翰則充滿戚然之情
天花板的紋飾以黃色為底色,再勾勒出簡單的花紋和幾何圖案
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的墓碑,他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領軍劫掠君士坦丁堡,後來在此身亡。 
 二樓真是鑲嵌畫的寶庫
 Virgin Holding Christ, flanked by Emperor John II Comnenus and Empress Irene Mosaic康奈諾斯皇帝夫婦與聖母子馬賽克
 12世紀的作品,中間是身著深藍袍衣的聖母(有著年輕的面容,被認為是聖母最好的聖像畫) 抱著幼孩的聖子耶穌,左方是捧著一袋黃金的John II Comnenus康奈諾斯皇帝,右方是手拿書卷的Eirene皇后,皇后是匈牙利王Laszlo的女兒,在畫中是典型歐洲人的樣貌,年輕時便因病去世。最右邊的側面繪有王子Aleksios
Christ with Emperor Constantine IX Monomachus and Empress Zoe基督與佐伊女皇帝夫婦
11世紀的作品,中間穿深藍色長基督,左方是穿禮服,手捧黃金Emperor IX Konstantinos Monomakhos君士坦丁九世皇帝,右方是持卷軸 Empress Zoe女皇帝佐伊,分立基督左右兩側。財富(一袋黃金)卷軸代表基督在俗世治國的權利紙卷,是馬賽克鑲嵌畫中最代表性的奉獻物。
 再回到一樓大廳,仰望二樓,上層迴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
出口的The Beautiful Door精緻銅門
原為西元前2世紀,Tarsus的希臘化神殿的銅門,9世紀,由Theophilos狄奧多西一世皇帝改放到聖索菲亞教堂
 11世紀,大理石上的銘文
Emperor John II Comnenus康奈諾斯皇帝Eirene皇后石棺
 躺在牆角的銅鐘
 1166年在聖索菲亞教堂,由主教主持的宗教會議決策內容,以灰泥stucco紀錄下來
 Virgin with Constantine and Justinian 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鑲嵌畫
這幅馬賽克位於聖索菲亞出口大門的上方,被認為是聖索菲亞成為希臘正教總教堂的證明。聖母是君士坦丁堡的守護者,中間聖母抱著基督;左方,查士丁尼皇帝手捧聖索菲亞教堂;右方,君士坦丁大帝手捧君士坦丁城,在在顯示他們完成了對教會及國家的職責
 出口的地方有蘇丹石棺區
 The Baptistery洗禮池庭院
Director’s office 行政辦公室

出口處有座Ablutions Fountain禮飲水池,建於18世紀的鄂圖曼時代,是施捨進來清真寺朝聖客飲用
 伊斯蘭教徒參拜清真寺的規矩,教徒得先洗腳洗手後,才能參拜 
 出口處有一所小學校,建於1740年,蘇丹Mahmud I 
聖索菲亞教堂出口處的景觀

回首再看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出口處,只出不進 
走出聖索菲亞教堂的出口

待續。。。Basilica Cistern地下水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