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中山陵西側
規模宏大,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5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孝陵原址即是靈谷寺前身,靈谷寺拆遷後朱元璋賜名“靈谷禪寺”。
明孝陵從1376年籌建,至1413年竣工,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
明孝陵“前朝後寢、前方後圓”的陵宮佈局設計和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建築形式,開創了中國明清帝王陵寢建設規制的先河,北京的十三陵、河北省的清東陵、西陵、瀋陽市的清福陵、昭陵,都是依照南京明孝陵的建設規制而建造的,因此被譽為中國帝陵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整體佈局呈現出了“北斗七星”的形狀,這種不拘一格的神道佈局,在中國帝王陵寢中具有唯一性。明孝陵尚未發掘的地下宮殿,更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
▲明孝陵在紫霞湖的入口
▲走向明孝陵神道
▲明孝陵復原示意圖
▲金水橋
▲文武方門是明孝陵陵宮的第一道門。此為重建
▲自文武方門望向金水橋方向
▲牆下保存一方用日、得、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寫的”特別告示”碑,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豎立的保護明孝陵的告示
▲”特別告示”碑最層為中文在右,英文在左
▲”特別告示”碑內容
▲明孝陵共有二塊六國文字的”特別告示”碑,除了文武方門的東牆外,這一塊是在碑殿的東牆下
▲碑殿建於清康熙年間
▲1699年康熙第三次謁陵,建牆垣多傾圮,下旨”交與江蘇巡撫宋犖(音落)、織造郎中曹寅會同修理”,並御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曹寅勒石制碑,以垂永久
▲碑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
▲”治隆唐宋”石碑下的龜趺
註:贔屭(音必系),又名龜趺,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
▲神帛爐位於享殿之前,東西各一座,由黃、綠琉璃組裝而成,爐頂為單檐歇山式,正中辟券門,門內為小室,用於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
▲東西配殿位於碑殿與享殿。殿基用純淨的粘黃土和鵝卵石分層夯實,台基上分布著64個柱洞,並保存重達千斤的碩大石雕柱礎
▲享殿前的御路,御路有三段,上面的浮雕已風化
▲享殿原名孝陵殿,建於明洪武16年(1383),用來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嬪妃的牌位,位在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之上,闊九間,進深五間的木結構殿宇,現仍遺留56個石柱礎,清咸豐毀於兵火,同治年間重建
▲享殿的須彌座台基
▲享殿的須彌座台基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享殿內張掛的明太祖朱元璋醜化,但民間普遍流傳的畫像
▲不記得這中間有御路的台階是否往內紅門?
▲自內紅門前往明樓的參道
▲明樓方城
明樓為明孝陵首創的建築形制,建造在方城頂部,是明孝陵的最高點。樓頂重檐九脊,覆以黃色琉璃瓦,南面開三孔拱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孔拱門,方磚墁地。咸豐年間,樓頂毀於兵火,現在的樓頂為重建
▲明樓前有跨山澗的「升仙橋」,橋的兩側置石雕欄杆,當年朱元璋靈柩由此過橋入葬,故名升仙橋
▲明樓前石蒜花盛開
▲自方城的拱門建入,是斜坡隧道,有石階54級
▲明樓方城東西兩側建有影壁,作”八”字形,壁磚砌,下部為須彌座式。束腰部及壁面四角飾磚雕花卉,為明代前期磚雕藝術的代表作
▲走出隧道,迎面面為十三道石條砌成的擋土牆,牆後即為寶頂封土。擋土牆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擋土牆與方城之間有斜坡道走上明樓
▲登上明樓
▲自明樓南面俯瞰下方
▲明樓內部,介紹明朝帝陵
▲明樓的券門 (拱門),自北面對看到南面2326
▲寶頂封土上已是密林叢生?
▲再次穿過隧道,往回走。有看到路標,往左可往東陵,未標示有多遠,走了一小段,仍不見影,便放棄,折回
▲我是自紫霞湖票口進入明孝陵,然後穿過櫺星門,走出明孝陵,屬於反方向的走法
翁仲路神道
▲過了櫺星門,是翁仲路神道,這是屬於孝陵神道的第二段,兩旁排列成對的文臣、武將和望柱
▲文臣兩對
▲武將兩對
▲武將配劍特寫
▲望柱一對
石象路神道
由孝陵神道第二段的翁仲路神道,往前走是第一段的石象路神道,兩旁排列馬、麒麟、象、駱駝、獬豸、獅六種石獸。石獸用整塊巨石採用圓雕技法,線條流暢圓潤
▲石馬兩對,立馬一對,蹲馬一對;馬是明代朝會儀式上皇帝儀衛隊伍中組成的部分。石馬雙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績
▲麒麟是古代人想像出的一種瑞獸,為帝王仁德才出現的瑞祥之物;型態為或站或後蹲
▲站立石象一對
▲蹲踞石象一對
▲陵墓前置駱駝首創於明孝陵,藉以炫耀國力強盛,象徵西域安寧與國家繁榮;駱駝或站或蹲踞各一對
▲獬豸,熊目獨角,傳說中的神獸。頭生一角,如遇二人相爭,必以其角觸及不正之人。置於墓前。取”正直不阿”之意
▲蹲踞獬豸一對
▲獅為獸中之王,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陵前放置石獅,以顯帝王的無上威嚴和勢力的強大。
▲石獅兩對,一對站立,一對蹲踞
▲神道旁綠草如茵
▲神道也可以看到梧桐樹列兩旁
石象路神道之後,來到神功聖德碑樓
神功聖德碑樓
▲神功聖德碑樓建於明永樂11年 (1413年),建築平面作方形,樓頂已毀,僅餘四壁,各闢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俗稱“四方城”
▲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親自撰寫,記述朱元璋生平事蹟,是南京地區最大的古碑
▲四方城下部是為須彌座式
▲四方城前的御路
▲跨陵園路的路橋,過橋後,前往”大金門”景點
▲自路橋看“綠色隧道”的陵園路,路兩旁的梧桐樹遮天蔽日
南京第一棵梧桐是法國傳教士在200年前栽下的。而中山陵外的陵園路兩側的梧桐為1929年孫中山奉安大典時所栽。
大金門
▲大金門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門,也是正式進入陵區的第一道大門。我是反方向遊明孝陵,所以來到大金門,代表即將走出明孝陵
▲大金門規制同北京明十三陵大紅門,為朝祭所經之門,黃瓦單檐歇山頂已毀,門三道,門下部為石造須彌座,束腰部雕花。大金門之西為王門,再西為西紅門,為官員謁陵及守陵、修繕人員出入之門,門西側與外郭紅牆相接,現仍可看到連接的痕跡
▲前往明孝陵博物館途中可見的景觀
明孝陵博物館
▲明孝陵博物館
▲“明孝陵”青石匾,為清同治年間曾國藩所書,原置於明孝陵陵宮門額
▲方城東影壁出土的彩釉仙人(乘風)雕塑構件(左);黃釉走獸和天馬(右)
▲明孝陵全貌
▲明孝陵格局為前方後圓,前兩進為前朝,供奉祭祀;後一進囗後寢,安息亡靈
▲明孝陵的特色
▲圖示秦至清,各個朝代布局不一的帝陵形制
▲解說各朝代帝陵布局的演變
▲明代南京墓葬出土的瓷器
▲明孝陵建築模型,看著模型回顧剛參訪過的明孝陵
▲中軸線上有文武方門、碑殿及享殿
▲內紅門、升仙橋及明樓
▲從寶頂封土看明樓
▲皇帝寶座
▲朱元璋醜化畫像隨處可見。台北故宮有收藏朱元璋的正宗畫像,可以兩相比較,相距甚大
▲明孝陵博物館內也有仿製的御路
▲鐘山景區內的靈谷寺和孫權墓沒去,騰不出時間來
▲博物館內展示仿製的神功聖德碑
▲連禮品店內的朱元璋Q版人偶也採用醜化形象
▲由明孝陵博物館走向美齡宮
。。。待續 鐘山景區3-美齡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