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睡回籠覺,但是還是趕上預計07:08發車前往法隆寺站的JR電車,車程12分鐘。由南口出口,租腳踏車。
▲JR奈良站右側為舊站廳舍
▲Gable租車店其實是咖啡店兼營租車,前3小時,300円,超過3小時,每小時加收150円
▲只騎了5分鐘左右,還不到8:00便來到法隆寺前的參道
不急著進入法隆寺,繼續前行,目的地是藤ノ古墳
▲藤ノ古墳外觀及石室入口 (未開放)
▲藤ノ古墳石室(左);石室內的刳拔式家形石棺
▲藤ノ古墳說明看板,有出土物及橫穴式石室剖面圖
▲斑鳩文化財中心:展示藤ノ古墳出土物複製品;無料;開館時間09:00~17:00;徒步約2-3分鐘,在古墳東側,斑鳩町役場手前的十字路口左轉
法隆寺
又稱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是用明天皇為祈求自己病愈而發願修建,但為能等到自己的願望實現就駕崩了。最後由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繼承其餘願於607年建成的木造結構佛教寺廟,供奉本尊藥師如來像。在西元670年曾毀於大火,八世紀重建,再現了中國隋唐時期佛教建築與日本飛鳥文化的融合,標誌著藝術史和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法隆寺為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可說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寶庫。1993年和法起寺共同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成為日本最初被登錄的世界遺產。
法隆寺將塔與金堂在寺院橫軸上配置成左右非對稱形態,不但是在日本開先河,而且現在已經定型為一種日本獨創的法隆寺式伽藍配置,至今對日本寺院配置產生顯著影響。
南大門
▲相當於法隆寺的正門,再建於1438年室町時代
中門 (站在中門外)
▲西院伽藍的中門和左後方的五重塔
▲站在中門前,往左看向西門,寬敞的通道,一旁是長長的土牆
▲中門前,轉角,土牆內的建物,古意盎然
▲中門前,手水舍,出水口用淨瓶的造型
▲中門建於飛鳥時代,6世紀中期〜8世紀初期,國寶
屋頂為入母屋造,也就是中國的歇山式建築形式 (當時的日本人將屋頂設為二重是為了彰顯外觀的氣派,中間夾層未設房間,屋頂上層朝兩面傾斜,下層朝四面傾斜。此門現在封閉,需由迴廊西南隅進入。
▲和其他寺門不太一樣,中門的中間有立柱,仿佛將中門區分為兩扇門一般
▲左右安置的金剛力士像(屬於黏土塑像)是日本最早(711年)的仁王像,十分貴重,但是由於安置場所受風雨侵蝕,左邊的雕像已損壞,難於修補,現用木造替代
▲多聞天紋,是法隆寺的標誌,也是日本最早的紋樣
▲屋脊上的鬼瓦和屋簷下的風鐸
西院伽藍西外側
▲往西院伽藍和拜觀券受付入口,但先往左,西院伽藍西側的建物
▲三經院和西室建於鎌倉時代,聖德太子の三經和講義所在地,囯宝
▲西室
▲西室入口
▲西円堂位於西院伽藍西北側的小丘上,為八角形的円堂
▲西円堂建於鎌倉時代,藥師信仰的靈場,囯宝
▲西円堂看五重塔
西院伽藍-五重塔
▲走回西院伽藍和拜觀券受付
門票:1600円
▲五重塔 飛鳥時代6世紀中期〜8世紀初期 國寶
是安放釋尊遺骨的建築物,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五重塔。塔高32.5公尺,塔剎約佔1/3高,上有九個相輪,屬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建築風格。五重塔的特色是底層到頂層的塔面與屋簷,依照一定比例縮小遞減,到了第五重,只有底層的一半左右,在視覺美感上,擁有莊嚴及安定感,與協調的優美姿態。
最下層有奈良時代初期塑造的塑像群
▲礼拜石,置於五重塔前
中門&迴廊 (站在中門內)
▲由西院伽藍內看中門
▲中門的木柱上細下粗
▲站在中門望向南大門
▲東西延伸的迴廊,既是走廊又是區分聖境與外界的牆圍。迴廊的柱子呈現中間鼓起,上下逐漸變細的樣式能在視覺上產生筆直挺拔的錯覺
西院伽藍-金堂
▲左為五重塔,右為金堂,講堂擺中間
▲金堂屋簷的四方角落,有龍雕的柱子,這是鎌倉時代修復時,為了強化建築構造,附加上去的支撐
▲金堂前也有礼拜石
▲金堂內部安置聖德太子建造的金銅釋迦三尊像,以及為其父皇用明天皇建造的金銅藥師如來坐像和為其母后穴穗部間人皇后建造的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此外,還安奉四天王像及吉祥天立像、毗沙門天立像
▲五重塔與金堂同框
西院伽藍-講堂
▲作為鑽研佛教學理和進行法事的設施而建,於平安時代因雷火燒失,990年再建,殿內供奉的藥師三尊與四天王像也是重建時製造
西院伽藍東外側
▲聖靈院外觀和三經院相似,在東迴廊外側。建於鎌倉時代,原為僧房,為了供奉聖德太子尊像加以改造,四周擺著不少太子各個年齡階段的肖像。進入參拜,需脫鞋
▲鏡池位在聖靈院前方
▲東室(奈良時代,囯宝)、妻室(平安時代,重要文化財),即僧房
▲馬廄
▲前往大寶藏院和百濟觀音堂,右方建物為綱封藏
▲綱封藏局部
▲食堂(奈良時代,囯宝)、細殿(鎌倉時代,重要文化財)
▲大寶藏院,落成於1998年,以百濟觀音堂為中心,收藏法隆寺珍貴寶物,有夢違觀音像、玉蟲廚子、橘夫人廚子等
▲百濟觀音堂,供奉飛鳥時代的百済観音像,是在日本佛像中,相當少見的八等身,細長佛軆,和優美且充滿慈悲的佛心表情
▲法隆寺秘寶展
東院伽藍
▲前往東院伽藍,要穿過東大門
▲東大門,屬奈良時代”三棟造”形式
▲自東大門走向東院伽藍
東院是建在聖德太子舊宅"斑鳩宮"上,斑鳩宮始建於601年,622年聖德太子去世後曾一度荒廢。739年,高僧行信僧都(法隆寺中興之祖)在此建造了夢殿、講堂(也稱傳法堂)、僧房等,並在夢殿內供奉深受太子信奉的救世觀音像。
▲東院伽藍入口
▲鐘樓,其建築樣式稱之為”褲裙腰形式”,鐘樓內懸掛刻有「中宮寺」陰刻文字的奈良時代梵鐘
▲夢殿,739年左右為祭奠聖德太子而創建,呈八角圓形,有二重基壇,是日本最古老的八角殿堂。檐頂的“露槃”(亦稱輪蓋或相輪)蔚為壯觀
▲殿內供奉救世觀音(國寶),像高179.9公分,木雕貼金,制作於飛鳥時代七世紀,觀音雙手捧寶珠成站姿,桃形的背光屏後,挺直的身板及體側的垂帶,都展現出中國六朝造像風姿與日本匠師再創造的特點。據傳與聖德太子等身(自平安時代起,聖德太子被日本信眾譽為濟世度生的觀音菩薩化身)。曾長期用白布包裹,明治初期取下白布,才發現佛像,現在春秋特定期間開放 (4/11~5/18,10/22~11/22)
▲左為繪殿;右為舍利殿
繪殿收藏描繪聖德太子一生事跡的”障子繪”(隔扇拉門畫);舍利殿為供奉聖德太子二歲合掌時,掌中現出的舍利而建
▲殿前的石燈籠
▲圍繞夢殿的迴廊
中宮寺
簡歷:是聖德太子的母親穴穗部間人皇后發願於飛鳥時代所建的寺院,原址為於今天中宮寺東側500公尺處。最初計畫將法隆寺建為和尚寺院,而將中宮寺做為尼姑庵堂。
進入平安時代,中宮寺漸漸式微,主要藏品被移往法隆寺安放。因後來中宮寺屢遭火災破壞,為躲避災難,於是遷移到法隆寺東院,即今日所在地。桃山時代,尊智公主在此出家,之後中宮寺成為皇家尼姑寺院並一直延續至今。
門票:600円
▲沿著鐘樓旁的小徑可以來到中宮寺
▲進入中宮寺,由內往外拍
▲中宮寺入口前左邊,出現茅葺屋頂的建物,個人對茅葺屋情有獨鍾
▲皇后宮御歌
▲正殿依照高松宮王妃殿下的願望於1968年重建,為了確保寺院不會發生意外,能抗震防火,於是將正殿,護殿和池塘組合成一體,成為具有皇家寺院的優雅殿堂,創造出女性寺院所特有的氣氛
▲建築本身漂在水上,融合現代與傳統的美感
▲因為殿內禁拍,因此試圖從外往內拍,想拍下觀音像,但漆黑一片,毫無效果。殿供奉本尊如意輪觀音、開基(創立者)為聖德太子和間人皇后
中宮寺內兩項國寶
1. 木造菩薩半跏像:據說是聖德太子之母的舊居改建而成的尼庵,裡面有「菩薩半伽像」,飛鳥時代7世紀・国宝,佛像以樟木製成,右腳盤在左膝上,右手中指輕點臉頰,低眉歛目,帶著一抹優雅的淡淡微笑,被尊為世界三大微笑像之一
2. 天寿国繍帳残闕:保存於奈良國立博物館內,本堂內的是1982年,按原物仿製而成的
法輪寺
法輪寺又稱之三井寺,宗派是聖徳宗,本尊是薬師如来,在推古天皇30年(622年)創建。並不包含在世界遺產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之中。
據傳是山背大兄皇子於622年為其父親聖德太子的疾患痊癒而祈念興建此廟。也有一說是建於西元670年,總之是在飛鳥時代就存在的古剎
門票:500円
▲法輪寺已現身在前
▲農作改種波斯菊花,色彩繽紛
▲僅在門口張望,拍下入口、三重塔和本殿後,即走人
原先的三重塔和法隆寺的五重塔、法起寺的三重塔並稱為斑鳩三塔,可惜本來被指定為國寶的法輪寺三重塔,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提供金屬而取走避雷針,導致1944年受雷擊而燒毀,現在的三重塔是於1975年以傳統工藝手法重新修建成飛鳥樣式建築。
由法輪寺往左繼續前行,會看到一座三重塔出現在右手邊,那就是法起寺
法起寺
▲法起寺入口+三重塔
▲先繞到法起寺停車場左方的大片波斯菊花田,為的是要拍攝以花田為前景的三重塔
▲波斯菊花田與三重塔同框,但波斯菊色澤不夠飽滿,是因為那天日照過於強烈,還是個人拍照的技術問題?
▲法起寺入口,由內往外拍
門票:300円
官網 http://www.horyuji.or.jp/hokiji.htm
山號是「岡本山」。法起寺創建於西元638年,開基者一樣是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王,雖然和法輪寺一樣境內比起剛建寺時小上不少,且境內的建築物大多是在十七世紀之後才重建完成,不過法起寺最特別的地方是還保留著寺院建立初期,就興建的三重塔(約西元706年左右)。同時也是日本現存最古的三重塔,也因此法起寺有被列名在世界文化遺產之中
▲日本最古老的三重塔,囯宝,完成於飛鳥時代706年,高約24公尺左右,被列入世界遺產「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中的一部分
▲這角度所拍攝的水池+三重塔見於法起寺的票券和簡介上
▲水池東側是鐘樓跡,目前只剩底座
▲水池
▲聖天堂,原本是金堂跡,是1863年再建
▲講堂(本堂・観音堂),於1694年再建
▲講堂和聖天堂屋脊上裝飾著魚和怪獸
▲收藏庫,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所在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平安時代10世紀後半的作品,雕像高3.5公尺
其實寺內本因該還有兩項重要的收藏,一個是銅造菩薩立像,雕像高20公尺,是7世紀後半的作品,另一個是蔵の絹本著色十一面観音像,奈良時代的作品,目前這兩項重要文物都被託付給奈良國立博物館保存。
慈光院
問了法起寺售票人員慈光院怎麼走,被告知走路只需15分鐘,騎腳踏車的話,則須5分鐘即可。而網誌表示”從法起寺旁的大路(縣道9號)往東北方走,約二十幾分鐘會來到慈光院”。實際上走了一遭,距離超過2公里,結果竟然走錯地方
▲誤以為這裡就是慈光院,其實真正的慈光院就在不遠處,錯失良機
創建於西元1663年的慈光院,別名為"茶の湯の寺",是茶道石州流的發祥地。雖然它的書院、茶室、與庭院都是國家重要文化財與國家名勝,不過以創建年份以及建築的可看度來說,慈光院和今天稍早所走的幾間世界遺產當然是沒得比較
由慈光院騎回法隆寺站南口Gable租車店,歸還腳踏車,使用時間落在4小時又幾分鐘,結果仍計算成5小時,多出的2小時為300円,加上先付的3小時300円,共支付600円。
。。。待續 奈良7-興福寺&猿沢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