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坊遺址
600多年前,“孝陵衛”是大明帝國一支精銳部隊的番號,其地位不亞於京城內的皇家衛隊。當年孝陵衛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銳士兵駐紮于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馬步行。這樣的莊嚴與肅穆只有一個原因,這裡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的入口。明孝陵為國家和皇權的象徵,也是“龍脈”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著子孫興旺發達、國運長久。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內部的神宮監外,皇室特地在下馬坊東側設立了軍事機構“孝陵衛”,以保衛孝陵的安全。
▲下馬坊遺址公園入口
▲下馬坊遺址公園刻石
龍紋石雕構件
神烈山碑亭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立,碑額篆刻“聖旨”二字,碑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三個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
▲立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碑首雕有二龍攫珠,碑面鐫刻南京神宮監奉皇帝敕諭而制定的禁止損壞明孝陵及謁陵條款
▲牌坊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違者以大不敬論處。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
孝陵衛
▲位於下馬坊以東約800米處,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後設立的軍事場所。
設有經歷司,系當時軍事警衛機構,專門保護“孝陵”的部隊。明時,一衛有官兵5600名,一衛又分五所,每所1120人,如今衛所已無跡可尋,但留有地名“孝陵衛”。
▲現今孝陵衛內的樣貌,有如公園
三則碑
▲2002年發現,2007年該碑遷移於下馬坊遺址公園中,並建四角仿古碑亭予以保護
碑為青石質,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連。碑首正面刻有篆書《奉旨蠲免三則碑》及雲紋,碑邊雕卷草紋,碑文部分字跡已漫漶不清。該碑刻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內容為江寧府上元縣奉旨因孝陵陵戶減少而獲清政府允許豁免稅賦銀兩等事宜。
栓馬樁&石馬
▲栓馬樁主要立于帝王及貴族墓神道和官宦宅院前後。栓馬樁雕飾的紋飾和體量也是官品、爵位的彰顯。2007年徵集於民間。多數為青石質,樁頭部均雕有動物形圖案,其中有猴、獅等。樁體為長方體,高度為2.5米左右。
明代石馬雕鑿風格簡樸,採用寫實手法,形象逼真,線條圓潤,於簡樸中透出華麗的藝術效果。陵墓兩側的石象生行列裡,也有馬的位置,象徵著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和顯赫身份。
觀音閣大石壁
重30噸,為整塊青石打磨而成。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米的高浮雕火焰紋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圖案。石壁下部為須彌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飾。石壁背後刻著“水晶屏”幾個大字,落款為“江甯劉瑞生”。
據《金陵梵刹志》記載,大石壁是明代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生母,在明孝陵附近敕建的觀音寺遺物。600年來觀音寺早已毀於戰火,只剩下這座大石壁被砌在一戶人家牆體中。2002年甯杭公路拓寬拆遷,它重見天日。2007年建下馬坊遺址公園時,這塊大石壁向西北方向平移了約150米,被納入公園中,並為它蓋一座巨型的方亭擋風遮雨。如此大的一面青石石壁,600多年前沒有重型機械,開山取石、運輸加工,古代工匠的智慧令人歎為觀止。
▲前往觀音閣大石壁指標及石龜
▲觀音閣及大石壁
▲觀音閣前的水池
▲走出觀音閣,代表結束鐘山景區的參觀,前往下馬坊(地鐵)站
搭地鐵至夫子廟站,目標是夫子廟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