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Keo Temple塔高寺,也稱為茶膠寺
位於吳哥王城勝利門以東300公尺,建於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是國王Jayavarman V 闍耶跋摩五世時期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至今已經被擱置了一千多年。
很多人在猜測這個寺廟突然終止的原因,有人說當時修建寺廟時,塔頂遭到雷擊,乃不詳之兆,因此停工。也有人說因為國王闍耶跋摩五世突然去世,後繼者不想再繼續建造。更有人說是因為這座寺廟選擇的石料太過堅硬,無法雕刻,所以只保留一個建築的粗胚。然而並沒有真正的結論,我們只知道塔高寺外形純樸,自然無雕飾,整座廟幾乎都是大塊的青灰色砂岩,展現是另外的一種硬朗與粗獷之美,到處凸出來的稜稜角角讓整座寺廟像塊水晶礦石。而這座寺廟也在向我們透露了另外一個訊息,寺廟是先像積木一樣堆疊之後才開始雕刻的。
▲塔高寺,靠近塔普倫寺,方形,共三層,最上層有五座石塔,呈梅花狀分佈,象徵古印度神話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塔高寺由中國認養維護
▲中國使用修復的石塊,與舊有石塊不論色澤或材質有顯著差異,一眼就能明辨新與舊
▲塔高寺塔高、階梯陡
▲一開始有一小段木梯,之後是階梯寬度小,跨距又大的原始石階。我就此打住,不想費力雙手攀爬。原地上下拍照後,便走下木梯
▲最上層的中央塔,望之卻步
▲向下望塔樓
▲塔高寺由中國認養維護
▲中國使用修復的石塊,與舊有石塊不論色澤或材質有顯著差異,一眼就能明辨新與舊
▲塔高寺塔高、階梯陡
▲一開始有一小段木梯,之後是階梯寬度小,跨距又大的原始石階。我就此打住,不想費力雙手攀爬。原地上下拍照後,便走下木梯
▲最上層的中央塔,望之卻步
▲向下望塔樓
既不登高,又因塔高寺的修復仍進行中,無能完整環繞一周,所以對塔高寺的印象並不深刻,較有特色的應該是拜賜於塔身無雕飾,反而裸露出建築結構之美
▲石塊層層銜接與堆疊,像似書法中的方筆運轉,散發出剛健雄厚的線條美
▲吳哥寺廟常見的元素,迴廊,屋頂已遭毀壞;右圖,可見Linga林迦與Yoni優尼合組的石座
▲在塔樓內,近身目視石塊的堆疊,感受石塊層層堆疊的莊嚴與力感。
▲神牛Nandi南迪雕像,南迪是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神的坐騎,由此可推斷塔高寺應該是供奉濕婆的寺廟。
▲石塊層層銜接與堆疊,像似書法中的方筆運轉,散發出剛健雄厚的線條美
▲吳哥寺廟常見的元素,迴廊,屋頂已遭毀壞;右圖,可見Linga林迦與Yoni優尼合組的石座
▲在塔樓內,近身目視石塊的堆疊,感受石塊層層堆疊的莊嚴與力感。
▲神牛Nandi南迪雕像,南迪是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神的坐騎,由此可推斷塔高寺應該是供奉濕婆的寺廟。
約半小時參觀塔高寺,中間還因相機電池用罄,誤以為備用的電池是寄放在嘟嘟車的袋子內。跑回嘟嘟車,遍尋不著。最後在自己所背的背包內找到備用電池後,重回塔高寺。瞎忙一場,無謂的給自己添亂
Baksei Chamkrong巴塞增空金字塔
建於10世紀初,總高27公尺,以磚紅壤為建材的高聳磚塔,是Harshavarman I哈沙跋摩一世為了供奉濕婆神和神妃Devi黛維及紀念雙親所建,是吳哥城內唯一非國廟的金字塔寺廟。此廟坐西朝東,底部有四層平台,東西南北都有階梯可以通往塔頂。
▲巴塞增空金字塔階梯十分陡峭,須手腳並用。我望之興嘆,打退堂鼓,不登頂也罷。
▲巴塞增空金字塔階梯十分陡峭,須手腳並用。我望之興嘆,打退堂鼓,不登頂也罷。
Phnom Bakheng巴肯山
巴肯山,高約79公尺,是吳哥的三聖山之一。山不高,但陡峻,坡度大。最底層面積76平方公尺,最上一層面積47平方公尺,如同「山」的形狀,越接近頂端,石階就越陡峭。因為是宗廟,設計者刻意把樓梯做的非常陡峻(大概60度)
從巴肯山上可以俯瞰整個吳哥地區。
巴肯寺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Yasovarman I耶輸跋摩一世從Hariharalaya(即今天的羅洛斯)遷都至吳哥後第一座建立的祖宗宗廟。
嘟嘟車司機告知要在下午3:30左右抵達巴肯山,以便順利取得登塔看日落的號碼牌。巴肯山是各國觀光客到吳哥最喜愛賞日落的景點。每當夕陽西沉總是湧進許多觀光客到巴肯寺頂端的平台上。因為人數過多,為了加以控管,採發放號碼牌方式。最後登頂的木梯前,要先領取號碼牌,才可通行。
▲下午3:30左右抵達巴肯山入口
▲下午3:30左右抵達巴肯山入口
從山腳到巴肯寺約20分鐘,沿路為泥土斜坡道,坡度不陡。下雨天,路況應該會泥濘不堪。
▲印度教中視牛為神聖,敬拜有之,況且神牛Nandi南迪是濕婆神的坐騎。登頂前,看到牛的新塑像,前有香爐,牛的頭頂和牛角均戴上花環
▲領了工作人員發的號碼牌後,登上塔頂的木梯
▲巴肯寺平面圖
▲印度教中視牛為神聖,敬拜有之,況且神牛Nandi南迪是濕婆神的坐騎。登頂前,看到牛的新塑像,前有香爐,牛的頭頂和牛角均戴上花環
▲領了工作人員發的號碼牌後,登上塔頂的木梯
▲巴肯寺平面圖
頂層五座寶塔,正中一,四角各一,象徵印度教的須彌山。
每層正方形臺基的四角,安置舍利塔,共20座;
五層階梯的每一道每一層,各有一對舍利塔伺立左右,共有階梯舍利塔40座;
另有44座舍利塔環立寺廟四週;
一共108座舍利塔stupa,108是9的極限數字,念珠也是108顆,代表宇宙最完善的迴圈。另外,與前吳哥相比建築尺度氣度開始變的大氣(仔細觀察石獅的造型—獅子採站姿,頭部昂揚),展現Yasovarman I耶輸跋摩一世建國的氣魄。
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淵訪問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都還是金塔。今日這些塔保存狀況並不佳,有些甚至毀損得非常嚴重。
▲畫面中,四角之一的寶塔損毀嚴重,只餘牆面殘缺的仙女雕像,背後可見舍利塔
▲中央塔
▲舍利塔旁,有linga林迦與yoni優尼台座,分別以“圓柱+方檯”的生殖符號代表父系和母系祖先。
▲畫面中,四角之一的寶塔損毀嚴重,只餘牆面殘缺的仙女雕像,背後可見舍利塔
▲中央塔
▲舍利塔旁,有linga林迦與yoni優尼台座,分別以“圓柱+方檯”的生殖符號代表父系和母系祖先。
我一上平台,發現好多遊客全坐在陰涼處,心裡納悶的很,這方向怎看日落? 看日落不是應該面西嗎?我呢! 就傻傻的獨坐在面西的平台上,那方向無遮陰,只好不怕難為情的撐傘擋落日前的西晒,就這樣坐了近1.5小時
▲下午5:30左右,原坐在陰涼處的大批遊客,像似彼此說好一般,全部轉向聚集於面西的平台上;5:40夕照正式開鑼演出
並不是很漂亮的夕陽,但老天賞臉僅此而已,又能奈他何? 悻悻然下山,途經一處很多人駐足的觀景台,方才頓悟,原來在塔頂遠眺人多聚集的地方,就是這裡。
▲哈!原來半山腰的這裡就可以觀日落,何須費勁攀爬上山頂。其實,登山小路沿途的觀景台約略有二處,但唯有上圖的觀景台才是熱門夕陽拍照點(以上山方向而言,所說的熱門觀景台是在第二個,也就是地勢較高的這一個)
▲巴肯山登山的泥土路,畫面左側為另一個觀景台。
下山時,遇到遊客趕在景區7點閉園前一小時才上山,此刻上山,人潮已散,人數控管已解禁。
▲哈!原來半山腰的這裡就可以觀日落,何須費勁攀爬上山頂。其實,登山小路沿途的觀景台約略有二處,但唯有上圖的觀景台才是熱門夕陽拍照點(以上山方向而言,所說的熱門觀景台是在第二個,也就是地勢較高的這一個)
▲巴肯山登山的泥土路,畫面左側為另一個觀景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