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kor
Thom大吳哥又稱吳哥城,thom是“大”的意思,而angkor是“城市”。因此angkor thom就是大的城市位於大圈內的大正方形,長度與寬度各為3.2公里,為一座被護城河所圍繞的大古城,是高棉帝國最大的國都。除了寬闊的護城河外,還有完整的城牆、進城橋樑和五座城門,不過因東、西門損毀較嚴重,多數觀光客以參觀北門、南門和勝利之門為重。
請司機在城門外的橋樑放我下車,然後徒步走進城門,體驗一下當初周達觀進城時的感受。另外,3/5我騎腳踏車自行二度來此。
周達觀曾在《真臘風土記》記載:“州城周圍可二十里,五個城門都有兩重門,只有東面是開著兩重門的,其餘只開一重門。”,國都的城門晚上關早上開,有護衛把門,狗也不能進去。方形的國都,四角各有一座石塔。
▲通往吳哥城南門
▲橫跨護城河的引橋兩邊,為攪動乳海場景的立體雕刻,兩方都在使力拉拽以七頭蛇神—Naga那伽的身體做成的繩子攪動乳海,以期爭奪長生不老藥。左方挽著髮髻的是Devota善神,慈眉善目;右方戴著頭盔的是惡魔—Asuras阿修羅,怒目圓睜,面目猙獰。
▲城門口兩邊各有三頭石象,是為天神之王Indra因陀羅神的坐騎。因陀羅神的地位僅次於三大主神Brahmā大梵天、Shiva濕婆和Vishnu毗濕奴,也是戰爭之神和雷雨之神。
▲大象的鼻子捲著蓮花,同時也作為支撐的柱子。又如蔣勳老師講座所言,也是借用空間的一種美感。
▲進了南門城,反拍城門全景
南門是修復最好的城門,其他的還在修復中。吳哥城的每個城門都是塔樓結構,城門有門洞,門洞上方有三座石塔,中間塔上有正反兩面碩大無比的佛像,各朝門的進出兩個方向,旁邊兩座較低矮的石塔上,各有面朝其他兩個方向的巨大佛像。三座塔樓的四面佛是以JayavarmanVII闍耶跋摩七世為藍本雕刻而成的。因闍耶跋摩七世已從印度教轉信大乘佛教,這種造像型態在巴揚寺(巴戎寺)裡更多,就在於傳達闍耶跋摩七世對城中百姓的關懷(意謂下渡眾生)。據周達觀記載,佛頭以金箔裝飾。想像周達觀所見的城門必定金碧輝煌,金光閃閃
▲過了城門是筆直的林蔭道,通往Bayon temple巴揚寺(巴戎寺)
10:00左右,司機在巴揚寺北面放我下車,並與我相約12:30前在癲王台斜對面的停車場碰面,也就是只有2.5小時要參觀完所有吳哥城內的景點,給這麼短的時間,太不可思議。因此當下決定巴揚寺,先蜻蜓點水,僅繞行外側廊壁雕刻壁畫一圈,待3/5自行前來時,再好好端詳。於是隨意看看後,便從巴揚寺北面走往緊鄰的Baphuon巴芳寺
▲往Baphuon巴芳寺途中,左邊有間Wat Preah Ngok寺廟。天熱,開始顯疲態,因此只遠觀該寺廟,續前行
巴芳寺,又稱巴普昂寺,位於巴揚寺西北,在鬥象台旁,空中宮殿的南方。
此寺廟有 “藏子” 的傳說;據說當年高棉和暹羅(即今泰國)的國王是很好的兄弟,有次暹羅國王提議將自己的孩子寄養在高棉,但高棉的大臣反對,認為暹羅王子會篡奪王位,後來高棉國王便下令殺死暹羅王子。暹羅國王憤而出師攻打高棉,高棉的王后害怕自己的王子會被殺害,於是將孩子藏匿在此寺廟中,這座寺廟因而被稱為“巴芳”寺(巴芳,高棉語為”藏子”之意)。
巴芳寺的建立
巴芳寺是11世紀中葉,由真臘國王Udayadityavarman II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寺廟呈須彌山狀,由三層須彌台構成。三層須彌台基總高度為34公尺。
▲巴芳寺長達約170公尺,架高的引道,在吳哥寺廟中獨樹一幟。引道是由下方的石柱架高
▲引道兩側有水池 (亦稱沐浴場)
▲引道兩旁堆放的石塊
是紅色高棉之前,法國人因巴芳寺年代久遠,崩毀嚴重,為了修復所拆下的石塊。取下的石塊,加以編號建檔。原本打算整理完畢後再一塊塊拼回去,不料於1975年紅色高棉奪權執政,所有修復工作瞬間停止。而原先留下的資料也因戰亂遺失,而原來的工作人員由於很多是知識份子,被抓去屠殺。這些無法歸位的石塊只好靜靜地躺在兩側。直到1994年,才重新開始啟動修復工作,但由於當初拆解時的資料已經不全,所以修復工作格外有難度。現在若仔細看巴芳寺建築上的石塊,可以發現這些重組的痕跡。直到2000年左右,柬埔寨國內局勢稍為穩定,聯合國再次派出專家協助復修該寺,經過工作人員多年的努力,才將巴芳寺從亂石堆中回復至今天工整、堅實的建築。我看了以上的敘述,不經感嘆古蹟保存的不易,今日能一窺其半點樣貌,都是得之不易,得付出多少人的努力,今日的我們能不珍惜嗎?
▲上到第一層平台,反身回看走過的引道。引道中,有座塔門。以塔門為中心點,分列水池四座,唯左前方已乾固,且已了無痕
▲在第一層平台仰望中央聖殿
1296年至1297年元朝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回國後,著《真臘風土記》。周達觀描述:"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又其北一里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描述中的第一個金塔指的是巴揚寺,銅塔指的就是巴芳寺,而巴芳寺的北邊,則是國王的宮殿,宮殿中有另一座金塔,這座金塔指的是每晚國王要與蛇神交媾的空中宮殿。15世紀後期,巴芳寺改為佛寺,在第二層台基西邊修建了一尊70多米長,9米高的臥佛,銅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巴芳寺台基原建立在沙土上,由於它體積龐大,在建立臥佛時可能已經大部分坍塌了。
巴芳寺是吳哥城內能攀登的最高建築,印證了周達觀”真臘風土紀”中的描述。然而銅片今日已不復見。
▲仰望巴芳寺上方的平台,有石窗與石柱環繞
▲南側有攀登中央塔的木梯
▲在殘留的石柱間,走向登塔的木梯
時刻來到10:40,登上木梯前,我找個陰涼處喘息,實在不敵高溫曝曬,全身虛軟無力。坐下休息約20分鐘,才再打起精神,繞行平台一圈後,回到登梯處往上攀登
▲巴芳寺的浮雕,靈動,有動態感
▲有頂的迴廊
▲由第二層平台向下眺望
▲向東下望入口引道;中央塔樓頂端呈蓮花狀
▲右前方為藏經閣遺蹟
▲還有一層木梯要爬
▲僅標示”小心”,是什麼洞? 立柱的洞口嗎?
▲上到第三層平台
▲第三層平台同樣有石柱迴廊,這一側,僅餘柱子,頂蓋已毀
▲這邊的迴廊較完整
▲由第三層平台向下眺望攀登木梯上來的方向
▲第三層平台中心點還有一座像金字塔的高塔,由於安全考量,已封閉禁止攀爬
▲出口的木梯在西側,雖然已改為木梯,但仍陡峭
▲由巴芳寺西面走向Phimeanakas空中宮殿,穿過的皇宮遺址區,有如叢林覆蓋。如此的巨大的木棉樹,與後來去的Ta
Prohm塔普倫寺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巨大的木棉樹根包覆牆體
▲皇宮遺址區
▲穿過此塔門,來到空中宮殿
空中宮殿最初是真臘國王Rājendravarman II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在位時(941年—968年),興建王宮的同時,所建造的濕婆廟。Suryavarman I蘇利耶跋摩一世時,改建成須彌山式的印度教寺廟。所以說,空中宮殿不是宮殿,而是皇宮遺址區的一座小廟,沒有太多的雕刻及裝飾,頂層建築基本坍塌,但昔日可是一座非常神秘的皇家寺廟,而且只有國王才能進入。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描述:(巴芳寺)又其北一里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其內中金塔,國主夜則臥其下,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係女身,每夜則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
周達觀當時更關心的是“後寢”。因為“擒賊先擒王”了解了國王的飲食起居,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但是“後寢”是不允許進入的。所以他賄賂了很多官員想要了解“後寢”的情況,經過打探了解到“後寢”處有一個高臺叫做“Phimeanitakas”(天宮),國王每天黃昏的時候都要上天宮(除了國王,任何人都不能上,違者殺之)與蛇精交媾,而蛇精會將治國之道作為回報,告訴國王,國王下天宮後就會頒布國家政令。這種説法當然是當時的一種故作玄虛,而實際的功能就是國王靜坐,思考的地方。蛇精就是Naga,它是天神,是這個國度的保護神。天宮的樓梯非常的陡,這也是人為的設計,意在鞭策國王治理國家要謹慎切不可掉以輕心。(摘錄自網路)
▲空中宮殿封閉,不得進入
▲整個寺廟由三層長方形平台疊成金字塔形,象徵須彌山,每層的轉角處各有一隻砂岩石象,階梯兩邊各置石獅一隻。
。。。待續 小圈行程-Tep Pranam提琶南寺、Preah Palilay聖琶麗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象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