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D6 2016-4-10 西安7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http://www.bmy.com.cn/ 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北路
開放時間:
 316日—1115 830183517:00停止售票)
1116日—次年315  830180516:30停止售票)

旺季150元(31-11月底);淡季120元(121-次年2月底)

從華清宮搭306(5)公交車,13:00左右到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停車場。下車後,穿過商店街,走了好長好長的一段路才到售票口
商店街上有販賣毛皮的攤商
售票口的張貼,但對我不適用,碑林我買的是套票,而且已去過。漢陽陵則會使用年票,免費,比8.5折更優惠 
檢票口。從網路得知,檢票口距離真正可參觀的展區有段距離。早上在驪山,腿力已鍛鍊過了,不想再虐待自己的雙腿,因此檢票進入景區後,另購票5元搭電瓶車。
搭電瓶車行經的路線,深遠不見盡頭,幸好有搭車,不然雙腿必廢
展間看展順序: 陳列室à二號坑à三號坑à一號坑à陳列室
下車後,租語音導覽器30元。但這感應式播放的導覽器很不靈光。我原本先進入陳列館地下一樓想看二輛銅馬車,但裡面黑壓壓一片,人聲鼎沸,馬上退出,轉到另一面人較少的展間,但導覽器感應到,已開始播放,無停止鍵。心想,就讓它播完,待稍後,再進去"銅馬車展間"時,應該會再次感應播放,就像去年我去洛陽參觀古墓博物館使用的感應式導覽器一樣,哪知這裡的導覽器竟是播放過一次,就不再播放。之後,我到三個俑坑參觀時,又碰到另一個使用不便的問題,就是進入後,面對偌大的俑坑,根本無法找到導覽器講述的位置,也就是不知所云,後來乾脆捨棄不聽,挨著一團一團的導遊聽解說還比較有收穫


銅馬車陳列室: 光線很暗,團客又多到爆,參觀品質很不好。兩輛車全用玻璃罩起來,拍照效果又不好,因為避不開玻璃的反光。我進出二次,第二次是在參觀完三個俑坑,離開景區前,又來一次。自拍效果不佳,下面兩乘銅車馬圖片截取自網路,又相關資料則可參閱故宮月刊398
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屬於警戒、開道車,與戰車同屬一大類 (現場所見為複製品,因原有的復建品剛好送到台北故宮作為秦俑特展的展件)

秦陵二號銅馬車為安車,宜於乘坐,為出遊的座車
1980年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發掘的這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一前一後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由於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徵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銅車馬的形制是模仿實實在在真車的形狀。以前考古發現的車都是木質的,出土時已腐朽,銅車馬的出土使今人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兩乘銅車馬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繫駕。中間兩匹馬稱為服馬,主要用來駕轅;旁邊兩匹馬協助服馬拉車,稱為驂ㄘㄢ馬。為了使四匹馬各處其位,齊力拉車,銅車馬上還裝有防止驂馬內靠及外逸的專用部件脅驅和韁繩,脅驅的作用就是防止驂馬內靠;為了防止驂馬外逸,在驂馬的頸上還套有一根韁繩,韁繩的另一端繫在衡、軛的交接處,防止驂馬過分遠離。通過這些裝置,驂馬與服馬始終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太遠,也不會太近,可以始終並駕齊驅<摘錄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75548.htm>

二輛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繫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一號車傘蓋與二號車車蓋均採用鑄鍛結合工藝
俑的雙手與袖管之間的連接,採用插接式焊接工藝
軸與輿底,輈與軸採用包法連接
高超的連接工藝也展現在馬頭的配飾上
看完銅馬車,便糊里糊塗跟著團客從地下一樓,直接走出陳列室,其實地面一樓還有整個秦皇陵挖掘的相關展覽,這個部分是再度參觀銅馬車時,才一併看完。

二號坑  參觀約半小時
19764月,發現的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20米處。主要由多兵種混編部隊構成,包括戰車方陣、騎兵陣、弩兵陣和車、步、騎混合方陣。考古專家根據已有出土和發掘情況推測,二號坑估計可出土陶俑13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四個小陣有機結合,構成一個曲尺形大陣,形成“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
二號俑坑的曲尺形大陣。每輛戰車都是駟馬車 (駟馬難追的成語出自於此)

夯築的承重強,上面凹槽是棚木印痕
皇陵的主要地下結構就是以夯土隔起圍牆,圍牆邊排滿立木,立木的上面用木樑承托著,木樑上搭蓋了密集的棚子當屋頂,再覆蓋抹了泥土的草席,最後將土回填,蓋滿整個上層,一直到地面

二號俑坑是兵馬俑坑中的精華,內容豐富且兵種齊全。這裡有五個獨立櫃分別展示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軍吏俑和將軍俑 



 


 
立射俑,兩手持弓,蓄勢待發,側頭凝視前方的神情相當生動 
 
鞍馬騎兵俑,軍馬是河曲馬種,比騎兵還矮,而且沒有馬鐙,可以推想當時騎兵是直接躍馬而上的。
從秦俑和陶馬的比例上看來,似乎感覺到戰馬並不高大,不過從出土的秦簡中記載,秦軍戰馬是現今的河曲馬,主要產於甘肅、青海地區,馬的高度約在140公分左右,雖然馬身並不高大,速度中等,可是河曲馬能持久耐勞,在各種氣候環境下,適應力很強。與蒙古的三河馬、新彊伊梨馬同屬中國的三大名馬品種。
兵俑是身體各部位組合而成,但馬俑是一體成型,所以馬身側面會出現排氣口,燒造時,才不會因溫度高而爆裂

 
陶俑製作非常細膩,連小腹微凸而造成的腹甲起伏都能表現出來。最畫龍點睛的是微翹的右手食指。這個動作精準地表現出將領的權威,只消一個動作或一聲令下,全軍立刻齊發衝刺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武器非常先進,在他們出土的青絧兵器中,表面塗上了一層鉻ㄍㄜˋ鹽氧化的處理,讓青銅器能防腐防銹,這項鉻鹽氧化技術,德國在1937年和美國1950年才申請專利,而遠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人就已經使用了這類技術。在出土的過程中,有一支青銅劍被150公斤的兵馬俑壓住彎曲了,當移開陶俑時,青銅劍立刻反彈,恢復成原狀,我們熟知的青銅兵器算是比較脆,容易斷裂的,而他們的武器有如此驚人的韌性,讓人感到非常意外。
這把古代兵器,上面用小篆刻著相邦呂不韋 寺工讋 丞義 工窵這些文字。代表著這把戈,當時是呂不韋當丞相時所造,寺工是製造兵器的專職機構,當時的寺工首長名字是讋;丞,通「承」,有輔佐的意思,是監造戈的負責人,名叫義;工匠是窵所打造的。由此可知秦國分工制度之嚴密,在兵器上的管控和品質上出問題,都可往上追查到負責的官員。(圖片擷取自網路)
兵馬俑出土時幾乎都已東倒西歪、支離破碎

三號俑坑   參觀15分鐘
與二號坑同年,在19765月,又在一號俑坑的西端北側25米處,發現了規模較小的三號兵馬俑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有學者認為,它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

 

照片中,可見剛出土的兵馬俑是有彩繪的

兵馬俑的陶俑、陶馬全用黃泥塑造,然後入窯焙燒,再施以彩繪。先在陶的表面塗生漆,再塗上礦物原料,2000多年過去,彩繪經過氧化,有的經歷火燒,洪水浸泡,非常脆弱,出土時,易隨泥土一起脫落。但這些俑上的彩繪在出土后不久就褪色了。怎樣在取土時,防止彩繪脫落,對彩繪加固,並使之不褪色,這方面的技術在實驗室裡研究成功了,在后來的發掘中採用效果也不錯。
(參閱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2015/0623/c22219-27192150.html)

遊客可在高台上俯瞰地下的挖掘現場

一號俑坑 參觀約45分鐘
一號俑坑入口,秦皇陵陪葬坑中最壯觀的軍容在此
整個一號俑坑人滿為患,為了避開人潮,無法順勢沿著外圍走道慢慢地逛,只能見縫插針,跳著看,導致順序錯亂,回來後,整理相片很花時間

[1]   打井位置
首次被發現的兵馬俑殘片就在[1]打井位置,發現的原委可參考  
http://blog.udn.com/flora24/834591

[6] 磚牆
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磚牆

[4] 門道
門道是修建皇陵時的入口,當皇陵修建完成,兵馬俑製好後,經過門道運至地宮內,直到所有工程都已完工,門道口即放上立木,進行封堵

相當於二個足球場那麼大的一號坑,主要分三個部份,前段部份是已整修好,放回原處的人馬陶俑,中半段是進行出土的開挖,這區則是後半段的區域,正在進行修復清理和拼對黏接


[10] 修復中的秦俑
兵馬俑出土時幾乎都不完好,殘破陶俑大多以東倒西歪的姿態出土,考古團得在身軀附近找頭、找手腳,將數十片,甚至數百片破片黏貼還原而成的
每尊兵馬俑身上都掛著有數字編號的牌子,這牌子就是兵馬俑的身份證,修復後的陶俑,會根據當初的出土位置放回原位

從修復場週邊的地坑,就可清楚看到半出土的陶俑,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坑裡


[11] 繼續挖掘
表示11號牌下面還有更多兵馬俑尚未開挖

一號坑的軍容: 是車兵、步兵聯合編隊的方陣。東端三列為前鋒,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為後衛;兩邊各一列分別面向南、北,為左右翼。中間面東的武士俑和車馬為主體部隊

面向南、北,為左右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

翻拍自陳列室的秦始皇帝陵照片。帝陵既未開挖,即使前往,也只能隔著幾百公尺遠遠望。專程去的意義不大,因此看看照片即足矣!

走出陳列室,眺望對面綿延的山頭,不知哪座是秦始皇帝陵?

整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參觀共費時3個多小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