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8:00出門,發覺氣溫低,趕緊回房添加衣服。當天天氣陰沉沉的,似乎要下雨,風也大。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天氣說變就變,昨天還艷陽高照,今天卻烏雲密布。
▲佩特拉景區入口前的大字牌
▲在佩特拉景區入口眺望山頭
被世人稱為古文明世界的第八奇蹟,2000多年前阿拉伯文明就到此落腳,遊牧部落的納巴泰阿拉伯人(Nabataean)在陡峭岩壁上雕鑿出這獨特浩瀚的城市,並使其稱為運送絲綢、香料與其他貿易路線的重要樞紐,連貫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南部以及埃及、敘利亞、希臘和羅馬。佩特拉無疑是約旦境內最有價值的瑰寶,也是最熱門的觀光景點,是賣座電影"法櫃奇兵"的實地拍攝地點,傳說中的阿里巴巴就是把寶藏藏匿在此,又稱" Lost City遺失的城市",於1812年無意間被瑞士旅遊者Johann Ludwig Burckhardt發現。1985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安檢後,進入廣場。廣場邊設有展覽廳、遊客中心、售票處、換幣、商店和廁所等。
▲剪票口
▲張貼的開放時間及騎馬和搭馬車的費用表
▲提供免費的WIFI景點解說服務
▲從入口到蛇道入口前的道路較寬,足夠人車分道,但進入蛇道峽谷後,寬度就會變窄。一聽馬蹄聲,行人需靠邊站,好讓馬車呼嘯而過
▲這條蜿蜒的山路“Bab el-Siq” 是從Wadi Musa小鎮 (阿拉伯文:摩西山谷之意)、Ain Musa (阿拉伯文:摩西泉水之意) 延伸到佩特拉。貝都因人相信水源來自聖經故事中摩西擊石噴出的泉水,再由Nabataean納巴泰族當年在山壁上鑿出的引水渠道進入佩特拉供他們使用
▲“Bab el-Siq” 山路旁的石窟
▲“Bab el-Siq” 山路右邊有一些方形的巨石,這些是“Djinn Blocks”(西元前50年~西元50年)。“Djinn”是阿拉伯口耳相傳下來的用語,代表紀念靈魂的塔,後來的貝都因人也相信靈魂就住在“Djinn”裡面,而現在學者們也都同意這些是紀念死亡的墓塔
▲“Djinn” 在佩特拉據估計共有25座,有些特別破損和早期的墓塔可是西元前二世紀末到西元前一世紀的古老遺跡。
▲“Djinn Blocks”斜對面有兩座岩壁挖鑿出來的建築物(西元25~75年),上面是“Obelisk Tomb”,正面四座方尖碑造型的墓,是當年Nabataean納巴泰族紀念亡者的地方;下面是“Bab el-Siq Triclinium”舉行葬禮時的餐室大廳
▲即將進入the Siq蛇道峽谷入口
▲跨橋,橋下幾乎乾凅的溪床
the Siq蛇道
▲the Siq蛇道入口
▲蛇道大約1.5公里,約寬2~5公尺,高80公尺,徒步20~30分鐘,兩旁高聳的岩石形成一條狹小的人工蜿蜒通道
▲走蛇道時,可忙碌的很,一心好幾用,因峽谷通道窄,耳聞馬蹄聲,需立即閃邊讓馬車過;還得躲過足下馬匹凡走過必留的痕跡;再者,目不暇及,讚嘆連連,就怕掛一漏萬,忙不迭的捕捉鏡頭
▲岩石造型多變,顏色呈粉紅,而本身的曲線變化也是令人嘆為觀止
▲做為祭壇的巨石
▲巨石的另一面雕刻宮殿大門,這裡祭祀Nabataean族最重要的神祉“Dushara”(類似希臘天神宙斯的地位)
▲Paved road鋪石路面,解說牌提到由Nabataean納巴泰族建造此石灰石路面直到西元前一世紀止,可能是作為祭祀用的道路,因為蛇道是佩特拉古城的入口
Sabinos
Alexendros Station
▲蛇道中,鑿有壁龕的這一段是掌管宗教儀式大師Sabinos Alexandros的傑作,目的在保護路過蛇道的商人
Camel Caravan
Reliefs駱駝篷車浮雕(100-50 BC)
▲描繪駱駝篷車隊滿載貨物進入佩特拉的場景,當然也有離開佩特拉的浮雕,但已磨損。我僅拍下解說牌,卻沒注意到解說牌附近的駱駝篷車浮雕(截圖自網路)
▲努力在眾多照片中搜尋,終於找到側拍到的駱駝篷車浮雕,原來緊鄰Sabinos Alexandros Station (黃色框內),但想不透,為何去回程都沒注意到?
▲引水渠道有82公尺長
▲即將走到蛇道盡頭
Al-Khazneh卡茲尼神殿
▲Al-Khazneh卡茲尼神殿在眼前的狹縫中慢慢展開
▲阿卡茲尼神殿因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第三部在此取景而聞名於世。確切建造的原因和時間目前仍不明,但可能在公元前100年和公元後200年之間。考古學家推斷,這裡應該是一位國王或王后的墓地,一般認為是納巴泰國王亞里達四世Aretas IV Philopatris的陵墓,建築風格深受希臘影響。
傳說,土匪或海盜將他們的戰利品藏在神殿第二層的一個石頭骨灰罈中,故而該神殿俗稱寶庫。當地人認為神殿上面的子彈痕是想搶奪寶藏的人射的
▲整座神殿是依岩壁開鑿而成,前壁共有兩層,最上面有老鷹雕像,是希臘(或納巴泰人)神的象徵。上層的中間是佩特拉豐饒之神El-Uzza (與埃及的Isis有關)
現在禁止入內參觀。古裝打扮的士兵演員供遊客合影,賺取小費
▲神殿左側有階梯上去到制高點,可俯視神殿全貌,我沒上去
▲階梯前,米黃色建物是洗手間
▲神殿右側景觀
抵達神殿約09:10,正在休息歇腿時,突然撥雲見日,陽光灑在神殿上,趕緊搶拍神殿在聚光燈下的鏡頭
神殿高43公尺,寬30公尺,幾乎整個建構在山壁裡,四周高聳的山遮蔽了陽光,9點前還沒完全的照射進來,所以網友建議早上9點到11點是光線的最佳時候。
▲卡茲尼神殿之後,向右行,來到Street of Facades立面街道
Street of
Facades立面街道 (50BC-50AD)
▲在岩壁上鑿墓,並在岩面上雕鑿,有如一整排的街區,所以暱稱Street of Facades立面街道,這種設計是屬Assyrian
Style亞述形式,其實納巴特的建築受到Assyrian亞述、Helenistic希臘化和Roman羅馬等多種不同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文化疊合或某種文化串起的有趣現象
▲立面街道的洞窟已成馬匹休憩站
▲立面街道前是寬闊的空地,不少驢隊在此拉客
▲立面街道旁有石階往高處,比對平面圖應該是High
Palace of Sacrifice
Residential Area 住宅區
▲立面街道對面則是比較平民的小墓
▲墓穴石壁上雕刻階梯,納巴特人相信可以幫助亡者抵達天堂
▲回首走過的立面街道;洞窟成了驢子最佳庇護所
Theatre羅馬劇場 (25-125AD)
▲立面街道再往前就是羅馬劇場
▲Nabataeans納巴泰人建於西元一世紀King Aretas IV的希臘羅馬式劇院,可以容納6000人。
▲觀眾席座位下的通道
▲AD363年因為地震損毀,之後有些建材被移往其他佩特拉,供建築之用。依山壁開鑿的觀眾席仍可見
▲劇院後面的洞穴也是墳墓
▲羅馬劇場損毀的舞台
▲羅馬劇場前的渠道
▲渠道對岸的石窟,玫瑰色岩石,怪不得佩特拉得名Rose-Red
City玫瑰城
▲沿渠道而行
▲跨過渠道的石橋,走向對岸
Royal Tomb皇家墓穴區
▲走上階梯,探訪Royal Tomb皇家墓穴區
▲Urn Tomb,最大最壯觀,位在二層拱頂之上,須走好幾層階梯上去
▲上Urn Tomb的階梯俯瞰佈滿石窟的山谷
▲越往上,始能感受山谷全貌畢現的雄偉
▲山腳下臨時搭建的小鋪
▲Urn Tomb寶甕墓窟,其得名來自山牆頂端用甕裝飾。建於西元70年左右,可能是納巴特國王King
Malchus II的陵墓。西元446年,則改為拜占庭教堂
▲Urn Tomb寶甕墓窟有二邊列柱形成的前庭
▲Urn Tomb寶甕墓窟內部
▲瑰麗的岩石紋路變化
▲Corinthian
Tomb緊鄰Urn Tomb
▲Corinthian
Tomb再過去是Palace
Tomb
▲Palace
Tomb宮殿墓窟
▲Palace
Tomb內部的岩石紋路變化
上山經過小舖時,有位善心店家告知,皇家墓穴共有五座墓窟,另二座較遠,在山丘另一面。確實我只走了山丘這一面的三座,另二座放棄,因為還有大半行程尚未走完,而且天氣時晴時陰,很不穩定,得抓緊時間才行
▲由這路徑圖得知Sextus Florentinus Tomb是在Al-Khubtha Trail的路徑上
▲這指示牌Sextus Florentinus Tomb和Al-Khubtha Trail走不同方向,與上面的路徑圖相矛盾
▲往Sextus Florentinus Tomb的方向
▲Sextus Florentinus Tomb的方向似在遙遠的天邊,我沒去。寫這篇幅時,好奇心驅使,google該墓窟,發現其岩石紋路美到有如藝術畫作,有時間的人,還是值得走過去參觀
▲下山方向
▲下山後,回看皇家墓穴,由右至左,Urn Tomb、Corinthian Tomb、Palace Tomb一字排開
▲遠眺皇家墓穴
▲Corinthian Tomb(左)+ Urn Tomb(右) 皇家墓穴
▲Palace Tomb(左)+ Corinthian Tomb(右)皇家墓穴
▲皇家墓穴下的石窟
。。。待續 Petra佩特拉景區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