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83路公車至”焦山風景區”站
門票:65元;優待票半價;包含來回渡輪的船票
景區開放時間:7:30—17:00
焦山最古老的名字是樵山,東漢末年,焦光隱居在此,漢獻帝曾三次下詔書請他出山做官,但他不願和腐敗朝廷同流合污,拒不應詔,他在山上采藥、煉丹,治病救人,後人為了紀念他,改樵山為焦山。遠望焦山,只見滿山樹木蔥蘢,寺亭樓閣掩映於樹蔭雲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說。聞名遐邇的“碑中之王”、“大字之祖”—《瘞鶴銘》,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氣勢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藝術,使焦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書法之山。
▲焦山入口,設遊客中心,進入後,是前往焦山的渡船碼頭
焦山是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被譽為“江中浮玉”
。大門在象山腳下,需乘渡輪,船程不須5分鐘,就可登焦山。
▲焦山碼頭上的石牌樓(定慧寺新山門),牌樓正面橫額“焦山勝境”是茗山法師書寫於2000年秋。
▲定慧寺山門
▲定慧寺山門殿券門旁懸掛”江蘇佛學院” "江蘇佛學院焦山學院”牌子;再往兩旁另懸掛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
1934年,智光法師在定慧寺創辦焦山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1946年,太虛法師在焦山開辦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1951年,茗山法師到焦山定慧寺任住持。
▲過了山門,在照壁後方,東西左右兩側有鼓樓和鐘樓;這是東側的鐘樓
▲這是走過東區的茗山紀念堂之後所拍的,經推理,應該還是鐘樓,鼓樓就失之交臂了
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是江南最早的寺廟之一,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遊焦山時,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過山門和照壁之後,有三座玉帶橋,左右兩橋高處分別有紀念漢代隱士焦光和當代的定慧寺高僧焦公亭和茗公亭
▲前者為茗公亭,後者為焦公亭
過橋後是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東西兩側有四大天王塑像,一執利劍,一抱琵瑟,一捧傘,一擒龍獸。傳說有四大天王執掌乾坤,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天王殿旁825歲的古銀杏
▲御碑亭位於天王殿東側,原有二座,此為僅存
▲大雄寶殿,建於明代,幾經修復,仍保有明代風格
▲大雄寶殿前有銀杏二株,樹齡皆425年
▲藻井,明朝時期的彩繪,既精美又富麗堂皇
▲最高處懸掛”香林”二字的牌匾為康熙親書
▲伽藍殿(東邊)
▲祖堂(西邊)
▲茗山法師紀念堂山門上懸匾”人天師表”,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題寫
▲茗山法師紀念堂
▲焦山在東南區,有水道、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稱之為公園一點也不為過
▲荷花池、水池上的拱橋
江戶時代(1603-1867)晩期越後國(今新潟縣)光昭寺法師大愚良寬,因研習推廣《瘞鶴銘》得以成為書界一代宗師
▲良寬亭
▲桂苑
乾隆爺遊焦山時,有幾次正巧金秋九月,古代又稱「桂月」,是遊焦山的最佳時節。「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整座山氤氳在清香中。桂苑,經過多年精心打造,目前占地100餘畝,分七大園區,共計15個品種
米芾書跡的碑石,焦山碑林博物館也是以專室陳列,足見對此文物的尊重,其內容就是米芾臨古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米芾可說是得王羲之神髓、神形兼備。
▲焦山碑林博物館
碑林內珍藏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誌、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四十四塊;宋代名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狸說》;蘇東坡《題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石刻二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七塊,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而“大字之祖”—《瘞鶴銘》原址即於此。
▲明刻宋米芾書《城市山林》
▲魏法師碑
唐朝儀鳳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
▲焦山摩崖的形成
▲碑刻簡史
▲存放瘞ㄧˋ鶴銘的殿宇
《瘞鶴銘》是中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即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兩隻仙鶴,不料兩隻仙鶴卻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後山,遂在山岩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鐫刻在山西岩石上。後因岩石崩裂,墜入江中,長期受江水的衝擊,風雨的侵蝕,以及不斷被人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五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書法價值極高,確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曹士冕則認為“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瘞鶴銘》碑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是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
▲六朝瘞鶴銘
▲瘞鶴銘的文本和刻本
▲瘞鶴銘的拓本
▲五方《瘞鶴銘》原石刻殘碑
▲焦山摩崖刻畫;陸游尋訪《瘞鶴銘》留下的刻石為焦山摩崖著名的瑰寶之一
▲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亭,陰陽兩面都刻有乾隆皇帝遊焦山所做的詩篇
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
▲御碑底座鐫刻九龍雲水深浮雕
▲焦山行宮
位於焦山西峰頂處,也就是今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側與玉峰庵的西側之間,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時下榻最多的地方。據史書記載,焦山行宮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有焦山、東行宮和上行宮三個部分。可惜,焦山行宮在道光年間即已傾圮,到同治年間全廢。行宮遺址上現建有海雲堂、五觀堂、念佛堂、毗盧殿、教學樓、浮玉齋等,還有枇杷園。
▲乾隆鍾情焦山山水,他六下江南,八上焦山,五次小憩焦山
▲銀杏果實
▲盆景園;不小心將男子蹲下為女方取景拍照的認真模樣給入鏡了
歷史上的焦山不僅是佛門境地,風景絕佳處,也是硝煙烽火之地。當時的鎮江為兵家必爭之地,焦山在江邊,自是江防要地,所以焦山上的砲臺很重要
▲古砲台遺址出入口
▲古砲(複製品)
四、五號砲堡內安置複製的萬斤抗英大砲兩尊,為前膛砲,又名“紅衣大砲”,但它的威力和射程與英艦大砲都有很大的差距。
▲共有八座砲壘,呈馬蹄形分佈,面對著長江。內設6000-8000斤重的大砲。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時,軍民殊死抵抗
▲這是彈藥庫廢墟? 焦山砲台是暗堡式,每個砲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砲堡南端門外偏西處
▲”近代 焦山頂快砲臺”石碑;可惜當初僅拍下此石碑,而無伴隨的砲臺殘存遺跡照片。Google後,才知道要往上走石階,才會看到砲台
▲補上焦山頂快砲臺照片(擷取自網路)
焦山頂快砲臺,原有兩座,現存北砲臺,結構為混凝土築成,圓形明臺式,有圓護牆,內壁有13個立放砲彈的彈龕,炮砲臺後有臺階巷道與地營式彈藥庫相通。
▲往北俯瞰長江水道,鏡頭最北出現仿古建築,查看百度地圖,標示”擂台”,不知是否是另一處仿古景區?
▲吸江樓呈八角形,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又稱“四面佛亭”
原名“吸江亭”,初創于宋代,明代弘治年間移建西峰頂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復建於原址。同治十年(1871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層八角形,取“吸取江水煮新茗 買盡青山作畫屏”詩意,更名“吸江樓”。這裡視野廣闊,歷來為觀賞日出的好地方。
▲聽竹山房,以茶文化為主,含概園林、詩歌、書畫、茶藝、民樂等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內的多元化展示窗口
▲別峰庵是一座方形四合院,在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裡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別峰是指該嶺有別于焦山山頂的東峰和西峰之意
▲別峰庵始建于宋代,明萬曆六年(1578年)重建。現為看書喝茶之處
▲“板橋書屋”四字勒石於庵左圓門邊,1984年劉海粟題寫
▲自板橋書屋往萬佛塔中,拍到這張”大雄寶殿”與後方的萬佛塔照片,始終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大雄寶殿”會在這而出現? 這個”大雄寶殿”與定慧寺山門後方的”大雄寶殿”長得不一樣
▲是新建的明清式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
▲茗山法師為了恢復古跡,完善佛寺格局,決心修建焦山萬佛塔。萬佛塔由同濟大學設計,1998年興建。
▲萬佛塔院牆上刻有”中流砥柱” 碑文
▲“海不揚波” 碑文
根據茗山法師生前的意願,以焦山最具代表性的碑文“海不揚波”、“中流砥柱”、“莊嚴國土”和“利樂眾生”刻在萬佛塔南北院牆和東西廂房的牆壁上。
▲萬佛塔外牆全部以唐三彩護法飛天壁畫裝飾,頂端有一個巨大的金頂
▲萬佛塔外的香爐
▲壯觀亭為半山腰階梯旁的六角亭
▲壯觀亭,取名自李白 “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詩意
三詔洞又名“焦公洞”,相傳東漢末年,焦光曾棄官避亂隱居在此。當年漢獻帝劉協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不願和腐敗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第一次以妻生病為由,加以推諉;第二次出門遠遊而回避;第三次藉口年邁多病拒絕。
▲後人為紀念焦光,稱此洞為“三詔洞”,改“樵山”為“焦山”。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焦光的後裔焦爾昌重新整修此洞
▲浩蕩長江水
▲御碑亭,三詔洞下方南側,為乾隆第四次,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遊江南到焦山所題《自丹徒跋馬至象山渡江駐焦山》七律一首
▲糊里糊塗在”摩崖石刻”附近,走到”不波亭”,即定慧寺舊的山門。我只關注4個鼎,並沒有拍到4個鼎背後的壁面上有「海不揚波」四個大字;不波亭就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位於焦山西山麓的臨江岩壁上,整個摩崖石刻長達150多公尺。石刻年代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字體有正、草、隸、篆等,有簡短的題名,有二三字的題跋,也有上百字的短文。大字之祖六朝摩崖石刻《瘞鶴銘》就是在此被發現,現已移至碑林
▲陸游與遊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
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伸、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灑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1165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
亭子下這塊大石共有三處刻石,除了橫幅為陸游的題記外,右上方豎幅為同治十三年鎮江狀元陸潤庠的題名詩石刻,下方有蓮瓣紋座,另陸遊題記上方,還有一小幅成矩形的石刻,但難以辨認。
▲陸游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特別築亭保護,可見其重要性之高
▲近代石刻,以剛毅的筆力,鐫刻五言詩一首:“為廢不平約,呼號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遊。”這是律協在1920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到處奔走時,路過焦山留下的題名石刻。在其左上方為周· 蘊輝題刻的“尚古風”
▲浮玉岩,除“浮玉”兩個大字外,還有一些刻石
▲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右為”松鶴精神”為清末浙江省湖州德清縣縣令周蘊輝題刻
全文:民國五年,秋,李囗(木+身+文)駐防京口,偕同人遊覽焦山,見柱岩鶴囗天機活潑,泃奇觀也,爰當此以作紀念。落款:東魯壽臣周蘊輝。
▲遊客喜愛爬高高,這應該是禁止攀爬
▲走完臨江而築的木棧道,緊接著木棧道延伸至樹林內。愛死了這木棧道,又是海景當前,又是委身在林子內
▲木棧道盡頭是有扶欄的亭子5520
走出木棧道不久便是古砲台遺址,也就是繞了一圈,大致將焦山走了一遭,便往焦山碼頭方向前行
▲破體碑亭,又名“李白仙詩破體碑亭”,是日本著名書家,破體書道開創者松本築峰先生在1993年在鎮江舉辦破體國際書法大賽後,與當地對外友好協會在此興建。5528
“破體書法”是多種書體同存于一幅書法作品中的意思。“破體”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徐浩的《論書》中。其中說到王獻之的“破體書”, 這種書法是指獨創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多體相容式的“行草書”和“一筆書”。
▲破體碑亭內的立碑;碑文擇錄唐代李白《焦山望松寥山》詩中佳句“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背面刻有松本築峰生平。
▲焦山渡船入口
▲渡船駛離焦山碼頭
▲象山碼頭在望
▲渡船抵達象山碼頭,回看焦山及山巔上的萬佛塔
搭204路公車至離下榻旅館附近的中山橋。回旅館梳洗後,二度前往旅館對面的大潤發賣場。沒想到大潤發在鎮江開的大賣場規模超大,買吃的、用的一次買齊,當然購物清單中必買的是傘。這些年,因為喜歡看古文物,尤其以前學校課本上唸過的歷史典故,如今可以一一現場驗證,因此幾乎每年都有一趟大陸行。雖然內心存在二種聲音,但因目的在於看文物,其他也就忍忍,畢竟不是長久居住之地。不過平心而論,倒是蠻喜歡用大陸製的陽傘,每次來都會買上一把。傘是消耗品,我又常常掉傘,因此在台灣買的都是便宜傘,但品質超爛(是台灣製?),一下子就開花。偶然機會用到大陸的傘,發覺傘的壽命可以撐到一年左右,可能是傘骨的材質較好,價錢雖比台灣市場賣的50元或100元的便宜傘貴上幾十塊,但換算耐用期,還是划得來,這也就是為何每次去大陸都會帶上一把當地傘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