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D11 2018/9/24 無錫5-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南禪寺

自黿頭渚搭1路公車至勝利門,然後轉地鐵1號線至清名橋站(5號出口),再改搭計程車至清名橋

接下來要去的清名橋、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南禪寺三處景點皆與京杭大運河無錫段有關;前二者已劃定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江蘇無錫市南長區,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被譽爲「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街區由南長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南下塘、伯瀆港、大窯路一帶等區域組成。

因河道較窄,1965年起,又新闢老鴉浜至下甸橋段運河,形成了無錫古、今三條運河並行的城市風貌。運河舊稱為「塘河」,無錫城北段運河為「北塘」,南段則名「南塘」,而無錫南門(望湖門)外至與伯瀆港交匯處,即今清名橋歷史街區,即位於南塘。

北宋時,官府依古運河平行而建驛道,南連蘇州、北接常州,成為一處水陸皆通的重要官道。這一官道即今日南長街。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於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河交匯處,單孔石拱橋,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

清名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西元1666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在清名橋旁,有一組運河人家塑像

伯瀆河()與古運河()交匯處就在清名橋南側

在清名橋上往北看,古運河的左岸是清一色的青磚黛瓦,白色馬頭牆江南風格民居

在清名橋上往南看,古運河直流往南,左側為伯瀆河

伯瀆橋橫跨伯瀆河的單孔石拱橋

伯瀆河與古運河交匯處

在伯瀆橋上往東看伯瀆河

前往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伯瀆橋旁的路標,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就在大窯路上

大窯路上的馮益昌磚瓦製造所

大窯路窯群在南長街的盡頭,緊貼運河。這裡燒磚的歷史從明洪武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50年代,窯火綿延了近600年。當年在運河沿岸有108家磚瓦窯,下塘十裡盡燒窯,火光映天,嫋嫋不絕,盛況空前。無錫南門外的土質好,外加柴薪易得、河道運輸方便,興盛了燒磚這個古老的行業。

博物館外的磚碼頭,為遊客搭乘古運河遊船來訪的專用碼頭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地處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博物館利用大窯路上老磚窯的廠址改建而成。一樓無錫磚瓦史展廳陳列著無錫出品的各類磚製品,包括城磚、方磚、墓磚等。二樓陳列了中國出土的古代磚瓦仿製品、各地收集的實物以及現代制磚機械模型。博物館背面則有三個舊窯遺址。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大門入口

[無錫磚瓦史話展廳]

在這展廳,地面舖設巨大的清名橋歷史街區模型,以強化玻璃罩住,遊客可踩踏在上面近距離觀看模型(圖片取自網路)

陳列無錫出品各類磚製品,包括城磚、方磚、墓磚等。

無錫大窯燒製的城磚,至今500多年

無錫大窯燒製的墓磚,至今100~200多年

金磚(破碎)

金磚

金磚,為專供宮殿等建築的一種高品質鋪地方磚,製作工藝複雜,選用可塑性強適當、顆粒細、雜質少的優質熔粘土。

金磚

介紹不同用途的磚

製磚的木模

特大型瓦

大窯砂磚

大城磚();城磚()

城磚,明代遺物

特大方磚,敲之有金屬音,明代遺物

鼎盛時期,無錫大窯路附近有窯數百座,窯民數千人,規模宏大,堪稱江南之首。為此無錫磚瓦成為南京明城牆重要的材料提供者,也是無錫明城牆和周邊諸多城市建築、衙、橋樑、民居的主要供應者。

劉里窯,設在館內的展廳

[景觀長廊內展示磚瓦工具、燒窯燃料等]

竹編大畚箕裡裝的是礱糠

礱糠、麥柴、煙煤、稻柴、松枝等皆可做為燒窯燃料

模型展示裝窯、出窯、窯頂水池

[窯址實景展示區]

劉外窯的窯室和外觀

陳大窯的窯口();外壁()

陳大窯後部,有一座陳小窯,兩座窯連通一體,頗具特色。

陳小窯

從景觀長廊望向陳大窯與陳小窯

走出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繼續前行大窯路,路兩旁分佈不少古窯。

闥ㄊㄚˋ,小門,也許是說這兒曾經有扇小牌坊門

闥下窯

闥下窯的窯口


闥下窯外觀

對直窯,已殘破,牆體長滿雜草

對直窯上面有圍欄,如果能上去,那該有多好!

老中窯遺址,大門深鎖,內有民居

老中窯外的無名老窯,已進行修復

大窯路緊鄰古運河,左面遠端為南水仙橋橫跨運河

大窯路,往回走

伯瀆港口窯址,是清民國江南重要的磚瓦生產窯場

左面為馮益昌磚瓦製造所,中間滿是茂林的是伯瀆港口窯址,前方一片草坪,整個環境修整的還不錯

江南建築的特色之一在於黛瓦白牆上面的馬頭牆,其實本名為封火牆,作用為防火用,高高的牆垣可以阻止火勢的蔓延。上覆以小青瓦,就美學言,加分不少

結束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及大窯路窯群遺址參觀後,約17:20,正好趕上夕陽西下的美好時光

夕照下的清名橋是最美的

在清名橋北望古運河

同一角度,不同時間所拍的照片;左圖15:55,右圖17:27,河面光影明顯變化

過清名橋,沿著南長街走向與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相接的南禪寺。。。

慎修堂位於南長街208號,為錢同儀舊宅

望湖門與城樓撫薰樓

望湖門,位於解放路,緊鄰古運河,和南禪寺只隔一條馬路,是無錫古城的南大門。該城門初建於北宋乾興年間,初名陽春門,南宋時因朝向京城臨安而改稱朝京門,元以後恢復原名。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為抵禦倭寇而將原土築城牆改為磚築,重建的城門亦改為今名,其上的重檐歇山頂城樓稱為撫樓,取撫沐東南和風之意。

1950年,因城市交通發展需要,無錫決定拆除舊城牆,望湖門撫熏樓也隨之被拆除。據說,無錫舊城北門控江門,東門靖海門,南門望湖門,西門試泉門四大古城門,代表了城與運河,長江,東海,太湖,水脈相通的地理格局。

夜間點燈後的古運河,搭遊船賞運河夜景是不錯的安排

南禪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古名剎。始建於梁武帝太清年間,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號稱「江南最勝叢林」。南朝梁帝蕭衍,崇尚佛教,大興寺廟,無錫當時也興建了不少寺廟,南禪寺是其中規模宏大的護國寺。在梁溪十大剎中,護國寺為第二

(註:山西忻州市有座唐代遺物的佛寺,也叫南禪 )

南禪寺周邊地區是個大市集,有宗教文化、古玩字畫、書城和美食街等步行街區,燈火通明,有如不夜城,但我嫌過於吵雜,混亂,沒待多久,便趕緊抽身,逃之夭夭。在公車站看到對街有家麵包店,這些天旅遊難得看到。光顧後,回公車站,先搭57路,再轉63路公車回旅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