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D5 2018/9/18 揚州2-大明寺

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寺」。
唐天寶二載(743年),大明寺律學高僧鑒真大師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為弘揚佛法,歷經十年艱險,先後五次失敗,終在唐天寶五年(753年)東渡日本。唐會昌三年(843年),棲靈塔遭大火焚毀。
清廷因諱「大明」二字,曾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巡遊揚州時,御筆題書「敕題法淨寺」。咸豐三年(1853年),法淨寺毀於太平軍與清軍之戰火。同治九年(1870年),鹽運使方浚頤重建。
 公車站下車後,大明寺高聳的棲靈塔已入眼簾
大明寺景區遊覽圖
山門外西側牆壁上為清代書法家王澍的“天下第五泉”五個大字。據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中引用劉伯芻的話,將國內最宜煎茶的七處著名水源評定等次,列大明寺泉為第五,故有此刻。
大明寺價目表及開放時間
大明寺棲靈遺址牌樓
此對石獅,為乾隆49年興建重寧寺的遺物,距今已有230年的歷史,後移置大明寺棲靈遺址牌樓前
天王殿與大雄寶殿
大明寺山門殿,同時兼作“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前的寶頂,四面供奉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佛像,蓮花寶座上嵌有360只小佛像,寶頂高約7公尺,整體由白銅打造。
大雄寶殿前 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
天王殿背面
天王殿北面西側是有著仙人舊館磚額的八角洞門
磚額由清光緒年間的大明寺(那時稱“法淨寺”)住持星悟禪師題。星悟的書法拓本中有“歐陽子之家”,因此推論為歐陽修的歐陽裔孫。

穿過仙人舊館的八角洞門,則進入平山堂範疇
平山堂
由平山堂、谷林堂、歐陽祠三部分依次自南至北排列構成。初建于宋慶曆八年(1048),時歐陽修任揚州知州。之後歷經兵火及多次重修。
平山堂命名的由來:歐陽修建平山堂,最早見於他本人在北宋皇祐元年(1049)寫給他的同僚韓琦的信《與韓忠獻書》當中:“獨平山堂占勝蜀岡,江南諸山,一目千里,拾公之遺,以繼盛美之爾。”應是取“登高望遠,江南諸山環抱,若與堂平”之意而得名。
平山堂面南,中楹上方懸平山堂三字匾,為清同治(1872)定遠方浚頤題
平山堂南有石砌平台,為清時行春台遺址。台前圍以欄杆,欄下為一深池,堂前花木扶疏
註:行春台,宋丹陽刁約建,清重建和修葺。
歐陽修揚州做太守時,于平山堂手植一柳,百姓敬其為人,稱之“歐公柳”,倍加呵護。
歐陽修人生行跡圖,從錦州開始,然後以開封為中心在中原一帶。南到湖北夷陵,北邊最遠處到過契丹,大概就是現在的外蒙古。東面到過青州、揚州。
平山堂內現陳設仿古傢俱,並懸掛北宋梅堯臣、劉敞、蘇轍等對平山堂的歌詠詩詞
平山堂北簷下懸遠山來與此堂平匾額,點明平山堂的緣由,為清光緒(1876)林肇元題。
平山堂北有短廊與谷林堂相接
谷林堂
谷林堂,原本是亭。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蘇軾調任揚州太守,在平山堂後面建谷林亭紀念歐陽修。其時,歐陽修已謝世二十年。「谷林」二字出自蘇軾《谷林堂》一詩:「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風初。」
谷林堂內的蘇軾像
谷林堂的東廂房,懸掛著蘇軾臨摹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爭座位帖》拓本。這是特地從三蘇祠請回來的,是當年蘇軾在揚州為官時所書寫,表達他為民多辦實事,做一方好官的理想。
谷林堂上懸「谷林堂」匾額三字為揚州雕刻家黃漢侯集自《東坡法帖》
歐陽祠
位於谷林堂之北。歐陽修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揚州太守。為紀念歐陽修在揚州之德政,揚州人當時曾建生祠於“舊城”,歲久祠廢,移祀平山堂。
祠堂上匾額“六一宗風”, 由湖南湘鄉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臨摹乾隆壬申年(1752)為歐陽修畫像題之御書,現由書法家武中奇重書。
歐陽祠內的東西側板壁上各有歐陽修《醉翁亭記》蘇軾書的書法作品,上圖為西側板壁
西苑
西苑芳圃,為揚州巨富汪應庚于清雍正年間所建。乾隆五年,兩淮災荒,汪應庚獨力捐賑,救活幾十萬饑民,鄉民立汪應庚《賑荒功德碑》四石,惜今無存。後為迎接乾隆南巡陸續增修御苑。乾隆南巡數次於此園題詩。園內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天下第五泉、鶴塚、黃石假山等名勝古蹟。
穿過月洞門進入西苑
黃石疊成的山徑,往下有一石門
黃石假山
西園中有水池,水池東側有座黃石大假山,流水通假山底部
黃石大假山拔地破水而出,高五丈有餘 
於通往美泉亭的九曲橋上看黃石假山
 
 此山是1963年清乾隆年間疊石名家王庭余(揚州堡城人)的後裔揚州當代疊石家王老七利用園中舊石堆疊而成的佳作
第五泉
明代大明寺僧滄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葉,巡鹽御史徐九皋書“第五泉”三字,人稱此為下院蜀井。
揚州大明寺泉水名列第五。北宋歐陽修守揚州時,曾品嘗該泉水,並在井上建“美泉亭”,還撰《大明寺泉水記》,稱讚泉水之美
鶴塚
 
 清光緒十九年(1893)兩淮副轉運使徐星槎,修葺治平山堂以後,放了二隻鶴在池水中,兩鶴戲嬉,飲啄,自由自在。其中一鶴因患足疾斃命,另一隻鶴巡繞哀鳴,竟絕食以殉
住僧星悟和尚深為感動,將雙鶴瘞埋于第五泉東邊的圍牆邊,有長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書“鶴塚”二字。
陰刻介紹鶴塚的碑文
竹林夾道
待月亭,位在第五泉北側,六角尖頂
乾隆御碑亭
位於待月亭之北,坐北朝南,單簷歇山頂,紅色亭柱16根,周邊設透空坐欄。地面為正方形水磨青磚鋪地,中置三塊御石碑
乾隆的三方御碑
王景琦楷書的汪時鴻《重修平山堂記》,碑身高大宏偉,碑文略有殘損
位於第五泉南側,為四角方亭,單簷,歇山屋頂,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蓋,四面廊,廊內磚砌到頂。廊牆內外均塗白色,外設紅色亭柱12根和坐欄,坐欄下有透空磚砌基礎,地面鋪設水磨青磚。
亭內一方康熙的御詩碑嵌於東壁
此乃康熙帝所題杭州靈隱寺之五言詩。杭州之景何故立於揚州? 康熙第二次南巡(1689,康熙二十八年),從杭州回去的路上,為靈隱寺寫下一首《靈隱》詩,—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梵宇盤空出,香雲繞地多。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羽衛閑來往,非同問法過。並將這首詩賞賜給時任揚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護駕有功。後來,高承爵升官,當上江蘇按察使,特在揚州大明寺裡為皇帝所賜的御詩立碑。
階梯順坡往下走
聽石山房
池子遠端為聽石山房,1979年由城內辛園拆遷而來,俗稱柏木廳
山房南背山,北臨水。朝北廳前築平臺架于水上,是品茗觀魚佳處(立於船廳前拍攝)
走過石板橋,來到船廳
船廳
船廳於1963年由城內壺園遷來,大門匾額“ 龍遊曲沼,楹聯:萬松時灑翠;一澗自流雲,為蘇軾題寫
船廳的西次間以短廊連接方閣
船廳東側池水的水道
美泉亭
九曲橋,連接小島上的美泉亭
長方形的天下第五泉石碑架於黃石之上
1963年復建,四角方亭
一座貼水的清代風格小石橋,呈現優美的九曲造型,遊客可坐在橋上邊休息邊眺望,欣賞美景。
九曲橋,美泉亭與聽石山房
沿池步道,前往楠木廳
環池小徑
楠木廳與石濤墓
楠木廳位於土丘之上,三開間,原在城區南來觀音庵內,為清初建築。1979年遷移至此
楠木廳面南而建,南面設卷棚
楠木廳,飛簷翹角
楠木廳背面
現在楠木廳佈展為“賢守清風”館。“賢守清風”匾為康熙御題
迎門為歐蘇塑像
石濤大師紀念園位於楠木廳西側
石濤大師紀念園由塑像區、紀念區、墓碑區和經幢區四部分組成
石濤書畫院是老建築,坐西朝東,五楹。東面全部是隔扇門。書院南端有月洞門,洞門外是西苑
鑑真紀念堂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築是鑒真紀念堂,紀念堂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紀念鑒真法師圓寂一千二百周年,中日雙方商定,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由梁思成參照鑒真在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設計,1973年動工,1974年竣工。
碑亭,亭內聳立著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為郭沫若所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為趙樸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頌辭,而碑本身是由梁思成設計,因而被譽為當代的“三絕碑”。
兩側有梁思成和趙朴初的半身像  
梁思成半身塑像
趙樸初半身塑像
正殿建築建在石台基上,坐北朝南
碑亭與正殿間的院落,院落中的長明石燈籠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長老森本孝順所贈
鑒真東渡船模型
紀念堂正中供奉鑒真法師坐像,仿自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像,用楠木雕刻乾漆夾紵而成。坐像前的銅香爐為日本天皇所贈
唐招提寺金堂左右無毗鄰的廊屋。為創造一種唐代佛寺的氣氛,並結合揚州當地寺院風格,在正殿與碑亭間以抄手回廊連接

面向碑亭
鑑真紀念堂前方的建物
財神殿
四松草堂,左側有關羽與玄奘大師像;右側有一大一小二口鐵鐘
四松草堂()與大雄寶殿後面東側()
棲靈勝境是四松草堂東側門
棲靈塔廣場北側建物(鑑真紀念堂與棲靈塔間)
 棲靈塔+佛字泰山石;字由現代書法家樂峰題寫
藏經樓
弘佛亭
古井,周邊用小青磚鋪底,呈六邊形
臥佛殿
殿前的漢白玉佛坐像是由仰光市長吳拉敏所贈
戒臺
當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佛法,在奈良東大寺內修建了一座宏偉的戒壇,今日大明寺按照鑒真當年設計的日本東大寺戒台進行重建,真實還原了唐代戒壇的風貌
戒臺是戒壇的核心之處,由紅木、菠蘿格木建造而成;分為兩層,受戒者可以從兩側的樓梯拾級而上
棲靈塔
從不同的角度看棲靈塔
隋仁壽元年(601年),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唐武宗會昌三年(843)一代勝跡化為焦土。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師在該寺東側選址重建。
風格仿唐,塔的第三層四面各自懸掛一塊長方形的“棲靈塔”藍底金字匾。寶塔每層四角的飛簷下,皆垂有風鈴
棲靈塔高9層,塔內8樓供奉佛骨,謂之佛祖即在此處,這是鑒真東渡日本時帶過去的舍利子,後來日本人又將舍利子送回,並供奉在這裡。
登棲靈塔登高望遠
內設電梯,可搭至7樓登高望遠的觀景台,360度觀賞揚州城的美景,瘦西湖、大明寺景區一覽無遺。 
 登塔需要另外購票
鐘樓的屋頂
瘦西湖
畫面正中為臥佛殿,左方為弘佛亭,右方為密嚴院
藏經樓
戒壇屋頂,從空中俯瞰這一座仿唐式四合院建築群
烈士墓
黃色的建築是觀音山禪寺
當時有人引導,再登上樓梯到達最高層,名為繞佛參佛活動,但不免心啟疑竇,因為在大陸的景點常有類似包裝式活動,實則行銷手法,當下覺得苗頭不對,趁機退出,趕緊搭電梯下樓,離開棲靈塔
鼓樓
鐘樓
平遠樓 
 平遠樓位於大雄寶殿東南側文章奧區內,高三層,闊三間,單簷歇山頂。樓下前置卷棚廊,二樓檻窗橫陳,三樓正中懸“平遠樓”匾額。此樓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 ),由汪應庚建平樓,其孫汪立德增高為三層,取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以此得名。
“印心石屋”橫碑,在平遠樓南院東側
道光皇帝印心石屋碑
印心石屋碑典故:清進士陶澍於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其原籍在湖南安化縣,寓居洞庭資水畔,兩岸石壁屹立如重門,深數十丈,有石出於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時隨父讀書,書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澍在嘉慶年間著有詩鈔初集,以《印心石屋寺鈔初集》名其集。後又著《印心石屋詩集,奏議》等。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召見陶澍,問其家世裡居,得知印心石屋”來歷,為陶澍題御書“印心石屋”,五日後又復賜 “印心石屋”大字。陶澍為感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鄉湖南安化縣北百二十五裡一都資水南岸,制“御書崖”摹“印心石屋”四字於其上;另制巨碑數塊於所轄之大都市之內。今南京,蘇州、連雲港等地均有此巨碑,揚州此塊保存最完好。背面不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圖》、《印心石屋南宴全圖》,而且刻有《奏摺》、《跋語》和《勒石平山堂後記》,惜已部分漫漶。<摘錄自網路>
平遠樓一層有能修大師題字的門額“妙莊嚴殿”,因此可見此為平遠樓一層側面
平遠樓前面的庭院有太湖石相圍的花壇,而花壇正中植一株古瓊花
此瓊花為清康熙年間住持道宏禪師手植,迄今310年,現被列為古樹名木,而揚州市的市花就是瓊花
古瓊花旁的長方形石刻
石刻文曰:相傳宋初,揚州後土廟(蕃釐觀)有瓊花,號稱天下無雙,歐陽修為其建無雙亭。宋代韓琦賦詩,以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美之。
瓊花(聚八仙)屬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傘形花序,花開潔白如玉。農曆三月下旬至四月初為花期。
往出口走,走向瘦西湖
。。。待續 瘦西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