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個景點彼此間相距不遠,因此將之串聯起來,但三個景點可看性都很高,加上瘦西湖範圍不小,由北門進,南門出,一天下來,走的腳快廢了,無疑是體力的大考驗。想當然耳,拍照的記憶卡也爆衝,如今幾近二年後,才回顧這近600張的照片,肯定是另一階段吃力的腦力迴盪,有點自找罪受,但有始有終是處事原則,再怎麼樣也要硬著頭皮寫完這篇遊記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雖然前一段事後諸葛自爆這天的行程很自虐,但平心而論,廣陵王墓可是這趟旅程中讓我最驚豔,覺得最物超所值的景點,萬萬沒想到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漢代木槨墓。即使事隔二年,再次翻看當時拍下的照片,仍是悸動,不得不感謝揚州保存這千年的古墓的努力
開放時間:8:30--17:00
交通:(1)搭旅遊專線車,在觀音山(瘦西湖北門)站下車 (2) 觀音山(瘦西湖北門)搭公交線路25路到漢廣陵王墓站
門票:30元;老人免費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平面圖
[廣陵王]
名為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第四子,元狩六年冊封為廣陵王。劉胥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喜好遊樂,力能扛鼎,空手與猛獸搏鬥,但因行為沒有法度,最終與帝位失之交臂。武帝死後,他祈禱神靈,對昭帝、昌邑王、宣帝「詛咒」,事敗被迫自縊
[漢廣陵王博物館簡介]
[漢廣陵王博物館簡介]
又名漢陵苑,博物館仿製天山漢墓的模樣,將出土的棺槨等文物搬遷而來,原墓地在距揚州45公里處的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上。這是漢代廣陵王劉胥夫婦的葬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派劉胥鎮守江南重鎮—揚州,而且還賜了王侯葬制「黃腸題湊」,可謂恩寵有加,而劉胥也花費了大量的民力、財力來營造這座墓,因此該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而造墓所用的木材,據專家推測,生長年限也近2000年,所以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木頭都是4000多年前的古物了。
▲翻拍自廣陵王地宮的解說牌
▲約08:10抵達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前的神道,那時霧氣瀰漫
▲漢墓博物館氣勢磅礴,建於山頂之上,神道由南向北延續階梯上去。台階兩邊立著一對仿古漢闕,前面還有神獸守望,大有帝王陵寢之勢
▲從上往右下望,迷濛一片。開門時間未到,在入口前等候
▲進入園區,中軸線上的仿漢主體建物即一號墓的廣陵王地宮,右後方為二號墓的王后寢宮
▲廣陵王墓的考古挖掘
[廣陵王地宮]
由於發現墓葬的神居山開山鑿石,造成山石鬆動,不利墓葬的就地保護。1982年將漢墓遷至揚州,用原墓構件按原墓式樣重建。1992年建成現在的漢廣陵王墓博物館,為再現當時深埋特點,同樣將展廳布置在地宮中。
▲廣陵王墓透視圖
▲廣陵王墓平面圖
▲一號墓墓坑,木槨縱剖圖
▲廣陵王墓布局
▲進入地宮;地宮的四周上方是棧道平台,站在棧道平台上便能居高俯視整個墓室。先看下層
▲地宮正前方,階梯下擺設仿製的出土物,有出土於神居山二號漢墓車藏槨的安車駟馬
▲繼續往地宮前進
* 黃腸題湊
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等級最高。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
所謂「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題」是樹木向根部方向,湊是指按一定順序去排列。所以「黃腸」指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顏色,「題湊」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結構,大體來說,「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的柏木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堆砌為牆,將墓室包裹起來,達到保護作用,後來有了磚,墓室也逐漸採用了磚結構,因此這種墓葬形制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裡是說木材用的是楠木
▲「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的柏木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堆砌為牆,將墓室包裹起來,達到保護作用
▲題湊是槨室的外層
* 廣陵王墓有如沒屋頂的大房子
廣陵王墓呈方形,是木頭結構,沒有「屋頂」的「大房子」。「房子」被縱橫交錯地分割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房間」。「房子」的中心是內槨,供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分為「便房和棺室」。
「房子」中,環繞內槨最外面的一層叫外藏槨,是婢妾等生活、居住的地方,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第二層叫「黃腸題湊」,即墓槨。第三層則是東廂房和西廂房,這裡是存放隨葬品的倉庫。
▲廣陵王墓
▲羨道(局部)、西外藏槨及南門
▲剛出土的羨道及南門
▲羨道、外藏槨(東西各一)及南門
▲羨道、外藏槨(東西各一)及南門(在二層拍)
▲西外藏槨
▲西外藏槨(在二層拍)
▲東外藏槨
▲羨道
▲南門
▲自南門透視到梓宮
▲造墓所用的木材,表面有刻字
▲盜梯,廣陵王的一號墓及其王后的二號墓早年均被盜過
有階梯上二層,二層環繞墓室,牆面上盡是相關的圖文說明,相當具有知識性
▲梓宮在核心位置
▲墓室側邊的黃腸題湊
* 廣陵王墓全貌與局部
▲自二層的墓室西南側拍攝
▲自二層的墓室西側拍攝
▲自二層的墓室北側拍攝
▲墓室側邊
▲墓室東側拍攝,四張照片拼接而成
▲另一角度拍墓室東側
* 中國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漢墓及研究成果
▲江蘇高郵西漢墓棺槨所用木材有楠木、梓木
▲江蘇高郵神居山二號墓所用木材有楠木、梓木
▲漢廣陵王劉胥的一號墓,所用的"黃腸題湊"構件是楠木
▲上面三張照片在於顯示題湊製作工藝精良,採用榫卯拼合方式,做到層層緊扣相疊
▲一號墓的題湊木型式類別及數量統計
▲二號墓的題湊木型式類別及數量統計
▲榫卯型式圖表
▲各式榫卯
▲木構件上的銘記
*出土隨葬品
▲劍、玉璧、弩生活用具放置於西廂
▲沐浴用具
▲木工用具
▲飲食用具放置於東廂
[王后寢宮]
▲王后先於劉胥去世,因此也是先下葬。王后寢宮與廣陵王墓同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葬制,兩墓東西並列,為同塋異穴式夫妻合葬墓,但規模略小。
▲走進地道,迎面有幅木刻漢畫圖
▲王后墓平面圖
▲王后墓;與一號墓同,王后墓內也有架高的廊道,便於觀賞墓室
▲正藏槨由題湊、中槨、內槨和東西廂組成
▲正藏槨的內槨?
▲黃腸題湊
▲王后墓立體三槨兩棺,南北長13米,東西長11米,槨壁高達4米。槨的底部以10多米長的楠木拼成,最外槨象一道牆,裡外兩層用整個楠木扣成,中填黃柏木,每塊都在0.4米見方,0.9米長左右,黃柏木之間榫卯嵌合,不用鐵釘,全部嵌在一個框架之中,與整個墓室融為一體,嚴絲合縫,尤其是轉角處更見匠心。
▲兩廂的排列:廣陵王墓兩側是有廂房用來放置隨葬品,而王后墓則是兩條木板架,用來放置物品,而為了方便下人取物,木架的兩側都有相配套的木梯。
▲王后墓的墓穴發掘
▲後宮生活復原圖
* 隨葬品及其他出土物
▲葬玉
▲木製人俑,由左至右,分別為女立俑、女跪跽俑、男跪跽俑、男立俑
▲木製長臂猿俑
▲三叟戲樂俑,出土於正藏槨內,一扶琴、一擊鼓、一拄杖傾聽
▲投壺投矢,是古代社交宴會上的一種遊戲
▲木構件上刻有標明構件名稱、方位、順序等信息的文字
▲出土的木牘,由左至右,分別為文字牘、”六十二年”木牘、名片牘
▲"南門"題湊木
▲鳳形銅鎮
生活用具:
▲木屐
▲耳杯
▲生產工具:出土於二號墓的填土和槨室,由左至右,分別為鐵鏵犁、鐵鋤、銅鏟、鐵臼
▲生產工具:由左至右,分別為石磨、木簽、木耙
▲弩機
▲運輸工具:外藏槨中車馬具使用的銅輪
▲與廣陵王墓不同的是,王后墓便房前有隨葬的陶馬俑等模擬送葬隊伍,為了體現出規模宏大的場面,陶俑採用了近大遠小的設計,通過透視原理顯示出送葬隊伍的規模宏大。
▲車馬槨,出土12乘車馬模型,作出行狀,可能是送葬場景
▲俯瞰車馬槨內壯闊的12乘車馬模型
▲仿真的安車駟馬
[廣陵潮湧展覽館]
漢高祖劉邦取得政權後,為了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在各地剪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為王。廣陵先後就有了荊、吳、江都、廣陵四個諸侯國在此建都,受封王侯達到了16位,創造了瑰麗而輝煌的文明。
▲《漢廣陵大事年表》簡略的記錄了漢廣陵國386年中的主要事件
* 廣陵的文化藝術
▲錯銀銅牛燈,出土於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的墓中,呈淺綠色,高46.2公分。由燈座、燈盤、導煙管道組成,燈座是一頭體態健壯、四肢站立的黃牛,張著大嘴,雙目圓睜、兩耳豎立,惟妙惟肖。油燈燃燒後產生的煙灰通過導煙管進入牛的腹中,腹中儲水,煙灰則溶于水中,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牛燈的燈座、燈盤、導煙管道都能拆卸,便於清除煙灰和擦洗。可見在2000年前的漢代古人就有了環保意識了。
▲左:銅釭燈;右:三枝銅燈
* 東西漢葬制展示
▲雙山漢墓,墓主為廣陵王劉荊,保留西漢木槨墓的形制特點,可作為揚州東漢早期磚室墓的代表
▲揚州地區,西漢與東漢墓室形制的演變
▲漢墓分布圖
▲妾莫書墓模型
▲薛家墩漢墓
將薛家墩漢墓復原於側,再複製幾座東漢磚室墓模型,讓遊人比較東、西兩漢各種墓葬的形式,使之對漢代的葬制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 “異域同輝”展廳—劉細君遠嫁烏孫的故事
▲西漢第一位遠嫁烏孫的公主—劉細君。與漢相比,烏孫是個相當落後的民族。細君是江都王劉建之女,漢武帝劉徹的侄孫女,生長在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又是漢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她遠別家人,來到烏孫,除了其他各種困難和痛苦,還必須要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烏孫民族的習俗。
在這單元除了展示劉細君和親史實外,也腦補烏孫歷史和張騫出使烏孫事件
▲張騫出使烏孫線路圖
[細君思鄉]
▲為了呈現江都公主劉細君的和親事蹟,而建造此漢宮式院落。院落中有細君思鄉塑像,並設置幾頂帳篷
[風亭思古]
▲風亭
▲風亭可近觀漢唐古城遺跡,護城河水從亭下流過,相別古橋近在咫尺,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南朝畫像磚室墓]
▲南朝畫像磚室墓以鐵門相隔,無法貼近觀看
▲此為揚州地區第二次發現的南朝畫像磚室墓,以整體搬遷方式遷移至此,畫象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南朝畫像磚室墓的發現和搬遷狀況
▲墓室外有墓室內發現的畫像磚及出土物等圖像看板
將近1小時20分大略消化完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才心滿意足離開。搭25路公車前往下一站大明寺
。。。待續 大明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