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20 台灣趴趴走-輕旅行36-台灣鐵道館及鄰近古蹟

2020/7/18 & 2020/10/28

台灣鐵道館隸屬國立台灣博物館之一,其他還包括二二八公園的本館、原土地銀行的古生物館和有小白宮之稱的南門館

歷經16年修復,於202076日正式對外開放。我於7/18首次參觀,10/28則和一群朋友再度前往,且參加10:30的定時導覽,科普一些台灣鐵道館的建築和歷史知識

[台灣鐵道館前世與今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定古蹟,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本人看過國內外無數博物館中,很興奮在台灣難得看到如此規模大且佈展精緻的博物館,足以媲美國外知名博物館,值得一看再看。

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

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

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

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

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鐵道部園區平面圖

開放時間與票價https://www.ntm.gov.tw/content_374.html

交通:https://www.ntm.gov.tw/content_375.html

臺北捷運新店線G13北門站2號出口,走這路線有個好處,就是可順遊地下一樓的考古坑歷史文物展示區,展出歷史遺跡、考古工具、鐵道影像等

定時導覽週二至週日 10:3014:30

廳舍入口中央大樓梯

八角樓男廁

八角樓男廁建於1919年,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因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屋頂砌石板瓦,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和外牆間由八根鋼筋混凝土樑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有門便所則分佈於八角形的的兩個邊,每個邊有兩間共四間,便所後方配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

防空洞,即戰時指揮中心

座落於園區西北側,1943年興建,設計者為鐵道部工務課技手鳥巢英一,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之處,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露出地面約7公尺高,為避彈而採圓錐造型,外部防護壁為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增建。內層入口設有防爆鐵門,下層埋入地下,室內壁面有包括車站、橋樑、河川、隧道在內的全臺鐵路圖,並有通風口與地面相連。

紅磚小屋,為日本時期建造的鐵道部附屬建物,作為藥品倉庫使用。以機器磚砌成,磚面平整,做工佳

清代機器局遺構1—石砌牆,發現於2006年捷運松山線施工時;高兩公尺餘,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粘土與卵石填充。

清代機器局遺構2—石板古道,此石板路每隔50餘公分鋪有南北向石條,石條約為城牆石尺寸,其間鋪以卵石,與舊照片所見石版道路形式相同,為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時期所建機器局相關建築。

食堂由職員食堂與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兩棟建築組合而成,以樓梯與走廊連接廳舍及食堂

食堂外牆使用拼接式德式雨淋板為其特色

職員食堂(現為禮品店)內,牆上的遺跡說明這裡曾是廚房,也曾作為警務室宿舍使用

電源室創建時間早於1925年,可能為機械發電,或做為蓄電廠的單層供電場所,歷經多次增建,為配合南廳舍、北工廠的基地走向,平面形成曲折特殊角度。

電源室構造為有扶壁柱磚造承重牆身,木造桁架屋頂,上方設有俗稱太子樓的通風散熱氣窗。

工務室興建年代應為1934年臺北工場遷出後,為洋式風格木造單層木造建築,長約44公尺,立面開窗佔牆面八成,強調室內採光。最早為工務課庶務係及改良課長室,其後歷經三次以上隔間牆增改建,最下端為鋪設防蟻混凝土地基、中間為雨淋板及灰泥牆體與門窗開口,屋頂形式為四坡水,鋪設棧瓦。

保留日本時期的建築檜木樑架

廳舍二樓

廳舍二樓最吸睛的莫過於「鐵道動態模常設展」,據說耗資2300萬。選定1910年代台北工場與機器局建築、19701980年代台北車站周邊(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前的第三代火車站),以微縮比例1/80的模型場景,呈現台北鐵路沿線過往的記憶,並規劃不同車輛型號的火車動態展演。

廳舍二樓展示台灣鐵道部模型

前述食堂由職員食堂與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兩棟建築組合而成,在二樓的台灣鐵道部模型展示間可看到食堂外牆使用拼接式的雨淋板,以此做為佐證

廳舍二樓橢圓廳,採用台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橢圓廳外有小陽台,日本時期總督府鐵道部部長一早會站在陽台觀看第一班火車發車 

橢圓廳內多處天花板、柱頭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

柱頭的裝飾加入台灣本地的元素鳳梨

自鐵道部遠眺北門及台北郵局方向的市容

鐵道旅館復原模型,鐵道旅館在1945年臺北大空襲中被全數炸毀,已不復見。原址即今日台北火車站前的新光百貨大樓

設鐵道旅館特展,以臺灣第一間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為題,分別從「現代設備,奢華裝潢」、「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帶領觀眾認識這座建築。 

[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

坐落於忠孝西路一段265號(原北門町),在日治時期由三井物產所興建。現為臺北市歷史建築,於二樓展示史料及文物;一樓則為輕食餐飲、文創商品展售

原山牆

[台北城北門]

台北城保留下的城門,北門唯一保有原來的閩南式風格,正式名稱為承恩門

想多了解台北城的種種,來一趟北門就對了。。。

仔細看北門基座,會發現一個顏色與四周石材顏色不同的區域,這區就是當年城牆與城門連結的面。日本人拆除城牆為的是興建縱貫線鐵路,建築團隊嚴謹考證當時的位置,將這段歷史記在廣場角落。<說明摘錄自我們的島>

北門外原建有甕城

台北城築城材料及構造特色

展示台北城牆的條石工法

台北城牆需要的石材及其運送

台北城的建城內含禮制與風水軸線

清代台北三市街,即城內、艋舺和大稻埕

少見的城門

北門廣場周圍連接許多景點與古蹟,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臺北行旅廣場、「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以及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還有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撫臺街洋樓和清代的機器局等。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