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宮]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與福興路交會口
俗稱舊街媽祖廟。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現在三樓式殿宇於十幾年增建,近年來中部地區最隆重的廟宇活動-大甲媽祖出巡,由台中市大甲鎮瀾宮萬人徒步到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活動,途中首要休息站即為西螺福興宮,故每年此時,鎮內湧進萬人信徒、藝陣,比農曆過年還熱鬧,成為西螺鎮內一大盛事
▲廟內留存許多的古物;天上聖母神像、十八羅漢像,雕工細膩,神情生動
另,兩根石柱和兩座石獅是同治年間所立,石材來自大陸的隴石,也是精工雕琢,乃珍貴的藝術品。廟內還有年代久遠的幾塊牌匾:「海國安瀾」、「好義從風」、「莫不尊親」等,增添廟宇尊榮。
▲製作繁複的燈籠
接著前往廣福宮和振文書院。。。
[廣福宮]
地址:西螺鎮光復西路與新街路交會口
俗稱新街媽祖廟。創立於乾隆25年(西元1760年)。曾數度改建,95年亦將後殿加高,增添廟宇氣勢。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又稱開基老大媽,為先人自大陸渡台,開拓西螺時向湄洲媽祖廟分出金身,迎至西螺奉祀的。
廣福宮的興建歷史,與西螺歷史發展成中立新街有關。西螺一度稱西螺街,由於發展快速,嘉慶年間,街南面又發展成一街市稱新街,原來的西螺街就稱舊街。由新街的廣東和福建居民合建此廟,故名廣福宮。
▲廟門前石獅子上刻上「昭和丁丑西螺林廣合献納」(黃色圓框為「昭和丁丑」;淺藍圓框為「西螺林廣合献納」,由資料顯示當時實際參與捐助的是林廣合家族的林德友
可是個人超不喜歡在原本的石雕上色,破壞古拙的美感
▲「廣福宮」匾額下一對象鼻獅身木雕,外側則為一對獅子木雕
▲廟前一對抱鼓石,有雙手持斗笠的人物浮雕
▲廟內雕樑畫棟,手工精細,並存有古匾數塊。畫面上的「英靈保赤」匾額年代為清同治年間
▲牆面頂端的水車堵綴以人物的交趾陶或泥塑,往下的身堵、腰堵、裙堵則有滿滿的高浮雕或淺刻線浮雕圖案裝飾
▲中門的門神
▲左右次間的門神和仙姑
▲中庭龍柱
▲中庭二龍柱對望
▲嘉慶年間的「恩流澤國」匾額
▲神龕上方「海國蒙庥」(庥,音”休”)的匾額立於昭和戊寅年(昭和十三年)
▲石製香爐寫著「西螺廣福宮天上聖母」
▲順風耳
▲千里眼
▲廣福宮前的廟埕,一株碩大的大榕樹
繼續走回文昌路,一直走到與興農西路交會口。。。
[振文書院]
地址:西螺鎮興農西路與文昌路口
前身為文昌帝君祠,建於1797年〈清嘉慶二年〉禮奉文昌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俗稱五大文昌帝君;鎮民稱其為「文祠廟」,文祠內曾設「振文社」與「菼社」「義孚社」等社團。供愛好詩詞的文人雅士聚會。1812年(嘉慶17年),振文社王有成等倡議成立書院,廖澄河等士紳熱心捐資興建,次年告成,為雲林縣碩果僅存的書院。1985年由內政部正式列為三級古蹟,並撥款維修,補建山川門一座,1989年完竣,是西螺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振文書院山川門前,左右各有一座字紙亭
▲門前的石鼓圖案紋飾多樣
▲振文書院正殿
正殿屋脊上有麒麟背河洛,燕尾上有四規帶,垂脊前也有四仙人,祝人加官進祿,此和一般寺廟上的福祿壽三仙及兩條龍有所不同。
▲正殿樑上懸有1813年(嘉慶癸酉)古匾,寫著「千秋書祖」,迄今近 200年
▲振文書院正廳前的御路石
御路石只供皇帝或神轎通過,所以多半刻成龍形。一般寺廟的御路石刻的是五爪的龍;而孔廟或書院主祭孔子,因為被司馬遷的史記尊為諸侯,所以刻成四爪的龍。
▲正殿內,供桌的描金龍刻
▲正殿內的瓜柱瓜筒,厚實而不花俏
▲正殿內最精采的木雕就屬步通樑上的獅座,線條渾圓厚實而有威嚴。樑上花鳥木雕也不俗。
▲振文書院山川門前的榕樹修剪成一頂叫不出名的帽子
▲榕樹下立一石碑「壬寅仲冬 桂手xx」
自振文書院折返,又經過廣福宮,走進其左邊的新街路,想探訪「林朝魁宅」,所以省時的路線應該是振文書院à廣福宮à林朝魁宅
▲途中經過民宅,種植的九重葛與炮仗花交纏在一起
[林朝魁宅]
地址:西螺鎮新街路58號
▲林朝魁宅大門
▲林朝魁宅還有人住,未對開放,只能在外拍攝其外觀
▲林朝魁就是林廣合家族的成員,此宅竣工於1934年(昭和9年)
[廖崇光紀念公園]
▲廖崇光生平簡介
▲廖崇光紀念公園內的石雕作品
公園旁,斜坡上去就是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今築亭予以保護
石敢當具有納福、驅風、避邪、止煞、防水、消災的功能。建造於1827年(清道光七年)。
▲原本立於濁水溪堤岸畔,後遷移至現址
昔日濁水溪氾濫,鎮民用來防患水災,祈求平安。其高五尺六吋,連基座上有一丈多高,特色為上端刻獅頭,額頭上刻「王」字,口含寶劍,鬚眉表現無遺,鎮民俗稱「獅子咬劍」。
▲此座「石敢當」三個字各有涵義,「泰」字的水少一點,意喻溪水少一點,以免氾濫成災,「石」字多一點,意喻石頭重一點,可以止煞。「敢」字的耳沒下突,意喻站得穩固一些。
[童心園]
此地原為西螺舊自來水廠辦公室,98年時因馬路拓寬需拆除,但蕭澤梧鎮長認為原規畫30米的計畫道路大而不當,本著人本道路的思維,將道路縮小一半並邀請建築鬼才安于民先生將此廢棄已久的平房,配合週圍環境,整修成像高弟建築般的兒童藝術城堡。後來經過社區居民投票命名為「童心園」,為西螺增添一處饒富趣味的生活空間。
西班牙建築鬼才高弟的作品色彩豐富,反觀縮小版的「童心園」的城堡,完工之初應該也是鮮麗奪目,但今日所見黯淡無光,感慨維護工作真是不力
自童心園折返,一路尋找西螺水針(水位觀測井)所在地,照理說西螺水針應該位在「泰山石敢當」與「童心園」之間,但沒看到就是沒看到。續行經西螺大橋雕塑公園至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雕塑公園]
2000年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創辦之初,除大橋保存,環境改善等主旨外,同時尋求大橋轉型目標,欲將大橋規劃成為「世界最長藝術雕塑橋樑」。2001年辦理楊英風、朱銘、高燦興、薩燦如、王秀玘等名家雕塑展後,引發極大迴響,接續幾年間,以邀請創作展的方式來募集藝術作品,先後邀請許禮憲、郭少宗、莊丁坤、王忠龍、楊奉琛等藝術家,以類西螺大橋的金屬材料,藉西螺風土民情為題材,創作並保存公共藝術,累積十數件後,放置於景觀改善後之橋頭公園。西螺大橋東側公園現今儼然成為藝術氣息極高的雕塑公園。這是集合西螺居民力量,以10年辦理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之後的卓越成果。
▲走在堤坊上,可見西螺大橋東側的雕塑公園
▲迷你款的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
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昔日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交通要道。西元1912年,北斗溪與虎尾溪的溪水匯集到西螺溪(濁水溪),同時帶來大量泥沙,造成淤積,冬季時河水枯竭,溪面可通行;到了夏季時,水位大漲,竹筏成為南北重要工具。而當雨季來臨時,河水暴漲,竹筏無法載客,常造成南北交通阻隔與安全顧慮,因此南北岸地方人士,於昭和11年(1936年)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完成同盟會」,向日本總督府陳情建造大橋,而大橋工程也在隔年(1937年)十月動工,直到昭和15年(1940年)時,三十二座橋墩完成;不過此時二戰爆發,珍珠港戰事發生,日人遂將橋樑材料移至海南島建立碼頭,建橋工程因此停頓。
▲西螺大橋橋面沒設自行車道,除非節慶日,才會特別開放。不過,橋下有自行車道通往溪州大橋
戰後,當時的西螺鎮長李應鏜與地方仕紳,再成立「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續向各單位陳情,終於在民國40年(1951年)獲得美國金援,並配合台灣省政府工程配合款,大橋工程終於在民國41年(1952年)5月28日再度動工,同年12月25日完工。民國42年(1953年)1月28日,舉辦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全世界第二,遠東第一長公路大橋。
▲畫面中,左為紅色的西螺大橋,右為淺藍色的油管(?)
▲西螺大橋前的廣場,有Q版的西螺媽祖,應該是福興宮捐獻;塑像伴隨西螺的醬油特產
▲廣場的涼亭為西螺大橋造型(畫面右前方)
▲西螺大橋前幾株大榕樹連結在一起,不分彼此
▲西螺大橋碑記
▲雲林縣界碑立於西螺大橋頭
看看時間,似乎可以趕得及至西螺轉運站,提早一班搭14:00的班車回去。在車站取消原訂16:00的票,完成換票,結束西螺的一日遊。然崇遠堂因路遠,而放棄,留下遺憾 (除非租腳踏車前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