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戲院]
於1928年(昭和3年)竣工,由林廣合家族之第八代林鎰章所集資建立;民國77年熄燈謝幕。
地址:位於西螺鎮觀音街
▲西螺戲院,為RC磚造的兩層樓建築,正面弧形大山牆為其特色
▲西螺戲院入口旁張貼的舊照片,破爛不堪
▲西螺戲院民國9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迄今仍未整修,頻臨廢墟,此乃西螺戲院因產權人眾多,對於保存再利用意見分歧,只得暫且擱置,西螺戲院的未來仍是個謎團
[琴連碗粿]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與王昌路轉角處
▲吃了一碗碗粿,口感很Q,所以又外帶,這是除台南的碗粿外,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所賣的小吃除碗粿外,還有其他,如米糕、麻糬等
[捷發乾記茶莊-西螺老街文化館]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92號
▲位於琴連碗粿的對面
清末,捷發茶莊創始人許金先生,自福建省泉州渡海來台,在西螺落腳創辦茶莊,取名捷發乾記茶莊。捷發臨街雙坎三樓建築延平路90-92號,皆為許金所建。90號在第二代分產後轉手他人,目前僅餘92號門面,可窺探昔日茶莊經營型態。
▲90號掛著「剃頭店」小招牌,目前的店面仍是理髮店
捷發茶莊第一進於1932年建成,第二三進原為閩式三合院,日治昭和時西螺街上實施市區改正,各處大興土木,許金遂於1936年將三合院改建成華麗三間寬二層洋樓,其建築規模與形態,在當時是為西螺街屋第二進建築最精湛者。
▲自1991年起第一進店面做為展覽廳與旅客服務中心,屋內開放參觀做為老街居民生活之示範點,為漢和洋長型街屋建築之典範,入內參觀須付費(全票50元,學生票40元,當地人免票)。
▲後院,連接修文路;捷發茶莊目前多方面經營,兼營古蹟民宿,室內或後院擺設不少藝文人士的作品
▲後院,大樹前石製的元寶就是藝術家的作品
▲自後院回看,二樓頂矮牆上寫著「捷發茶莊」
▲二樓天井
▲山牆上除許氏家徽外,還有一展翅老鷹,象徵屋主雄偉氣勢
▲廳堂上掛著「喜報鶯遷」(用於祝賀人喬遷的賀辭)的匾額
▲一樓天井
▲展示帳簿,上面用蘇州碼子記帳,前有蘇州碼子與阿拉伯數字的對照表
▲二進樓上有「林廣合家族歷史展」
林廣合家族在西螺開設過「廣合商行」、「拯生醫院」、「振南自動車會社」、「西螺戲院」等,除販售南北雜貨、哈雷機車(最早引進台灣)外,事業版圖擴及代理進口、不動產等
▲日式茶席
▲西螺戲院由林廣合家族之第八代林鎰章所集資建立,展示當年上映的電影海報
▲懷舊的黑松瓶蓋商標
西螺老街文化館提供的自行車僅供住宿的房客,若非房客租借,則須付費$100。本打算先走完延平路的古厝後,再回頭到此租借,後來走著走著,變成全程徒步
[金玉成商會]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76號
是老街上稀有之三層樓建築。因三棟呈一體目標大,一般以金玉成鐘樓稱之。
創建之初,因經營鐘錶及金飾買賣,故將時鐘應用於建築體上,具有廣告效果。起建於1933年,當時正值現代主義建築盛行,大量使用圖案、家徽、姓氏於建築物上是一時趨勢,不過將商品用於建築上除了加強美觀,推廣生意之外,也因為造型特殊,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民國88年,老街屋選美時奪得第一名美譽,開始成為西螺老街之代表符號,目前經營為西螺老街鐘樓咖啡。
[螺溪齒科]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66號
螺溪齒科的建造者,是西螺鎮第一任民選鎮長李其雄先生。他是當時西螺鎮上唯一掛牌的齒科醫生。屋內除了李其雄先生主持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的故事外,尚有其胞姊-台灣傳奇女詩人張李德和及李其雄女婿,振聲醫院院長-林振聲先生(前雲林縣長林恆生之父)的傳奇故事。
螺溪齒科建築風格,為一間獨立單位,稀有三樓高的立面裝飾,非對稱的兩個大弧形,配以三角形的木窗,右方有一哥德式尖拱加上小陽台窗戶,非常顯眼特殊。二樓窗戶設計成風翼箭形的窗櫺,一樓立面平樑上泥作浮雕「齒科」招牌,整體建築既現代又典雅,為裝飾派風格的最佳代表。
▲螺溪齒科前地面上的說明牌
[廣合商行—今永豐米糧行現址]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57號
林集山200多年前自廣東潮州來台,在西螺繁衍成「廣合」大家族。廣合商行早期經營布匹、碗盤、餅乾雜貨等,類似台北迪化街的雜貨洋行,是西螺街昔日頗具代表的洋貨貿易商行。此建築的特色為二樓陽台欄杆上,以羅馬拼音拼出日語音的「RINKIOGOSHAUKO(林廣合商行)」為其特色。(以上摘自建築地板上的說明)
很可惜,抵達的時間於10:00前,延平路好多店都還沒開
[泉春土豆商店]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50號(東市場對面)
▲最特別的就是紫酥花生,香氣濃厚會回甘的品種。可惜當時不知這好物,而錯失品嘗的良機
[彰文堂古早店]
地址:西螺鎮市後街34號 東市場內
▲標榜為一甲子的柑仔老店
[東市場]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35-49號
東市場位於濁水溪渡船頭附近,清朝時即因南北商旅匯集而形成市集。初期於現今市後街一帶,後來擴大到延平路街面。昭和12年(1937年)西螺街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後,商業發達、人口聚集,東市場與西螺戲院遂成為西螺最繁華的市中心,食衣住行育樂應有盡有,生活機能健全,是西螺各文化之發展源頭,更為當時台灣中部富有盛名之街區。
不過1953年大橋通車後,由大橋直下的建興路與延平路口,成為西螺主要街區,再則中央市場興起,西螺的經濟生活圈慢慢西移,以東市場為首的西螺街,商機逐漸流失,人口開始外移,東市場日漸式微,攤商相繼離開,再加上前棟建築毀損嚴重,此時的東市場與日治昭和時期的輝煌景象,已無法相提並論。
▲民國98年東市場再度修復完成,加入陸續進駐的文創工藝與街頭藝人等形成文創市集
▲在東市場的二樓平台上遠望,可看到螺溪齒科的三樓
▲東市場面向延平路的店鋪,有世金藤飾家具、空谷幽蘭(油畫)、漾竹坊(竹藝)等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25號
營業時間:08:00-20:00
DIY費用:壺底蔭鼓教學 $250元/人
導覽/DIY時間:平日09:00至15:30
丸莊醬油以停用的老廠房轉型升級,成立觀光工廠,提供遊客參觀老廠房與製醬設備,並8分鐘影片讓您瞭解傳統黑豆蔭油的釀造過程。我進去參觀時,櫃台只招呼我往裡走參觀,待我看完,往外走時,看到影片正放映,當時有二名遊客在觀賞。一坐下看,沒多久,影片已近尾聲。櫃台小姐隨即過來關閉。不知那二名遊客是主動要求看影片或是櫃台小姐主動提供? 心裡就是覺得不怎麼舒坦。另者,詢問何時有導覽?被告知導覽員只有二位,一位正在帶DIY教學,若要等,須等到教學的導覽員結束才有空檔。那另一位呢?本來有意購買醬油,由於考量瓶裝的重量,想說等走完行程,再來買。後來,上網查了網購價格,竟然較便宜,於是打消念頭。不過,回程時,還是在西螺轉運站的國光商店買了丸莊醬油禮盒,那裡不比門市,貨色較不齊全,想買純度較高的小瓶裝螺寶,但沒在賣。至於價格,沒有比較貴。
西螺除了頗負盛名的丸莊醬油外,還有大同醬油、良泉醬油、瑞春醬油等牌子
▲醬油沉澱筒
▲竹簳作為黑豆製麴用
▲米簍,黑豆製麴後,需經過洗麴。而米簍就是洗麴的工具
▲濾頭
▲曬缸埕;豆麴於甕中經過180天發酵(俗稱為蔭),才能醞釀出香醇「壺底蔭油」原汁,故黑豆醬油皆統稱「蔭油」
[榮德商店]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106號
經徵選為100年老街活化計畫修復重點。榮德商店與在老街上的閒置老屋一樣,無人使用後殘破不堪,螺陽文教基金會以100年計畫經費配合屋主自籌款將其修復,賦予新生再用,希望為西螺老街帶來更多的人氣與活力。
屋主的姑媽黃香女士乃世界保利龍最大企業-見龍企業創辦人廖有章之妻。黃香年輕時嫁給同是西螺人的廖有章的故事,以及每年召開長達五十幾年不間斷的「西螺國中第一屆同學會」的故事,都是增添此老屋修復之後的話題。
[九層粿]
西螺的九層粿是必吃的小吃,差一點漏掉,幸好翻看折頁時看到,經人指點位置並被告之11:00前就會賣完,於是顧不得原先規劃的路線,先趕往再說,免得留下沒吃到的遺憾。當下快馬加鞭,沿著延平路往西走,到建興路口(前有嘉義雞肉飯店)右轉。發現連續好幾家賣粿的,如油蔥粿的,終於看到了。。。
▲標榜祖傳三代的好滋味,這是一份的份量(只淋上醬汁,沒加油蔥),$25;而前面大木盤是店家每天製作的份量,賣完為止。我到時,只剩這麼一小塊。我還沒吃完,木盤上的那一小塊已銷售盡空,那時還沒到早上11:00
九層粿,以米,浸泡過後研磨成細米漿,分九次澆漿蒸製而成。但吃的時候,涼涼的,老闆打趣說,夏天來吃,最合適。可能這也為什麼,店家還賣熱湯來搭配
▲九層粿的店面
個人感想,台灣的小吃店面與歐美國家相比顯得凌亂,甚至髒亂,毫無美感可言,其實地方政府可以盡點力,請專家設計幾種基本款,由店家任選,這樣有設計感的店面不僅外觀整齊,也可以為食客增加飲食衛生的信心度
▲九層粿店面的對街,可能就是製粿的大本營
九層粿的店面在建興路與延平路交會處,所以延平路老街的古厝只好先看後半段,然後再折回沿路續看古厝景點
[玉山文化走廊]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296號
Google map則標示「玉山老宅牌樓」
建於昭和12年(1937年),為廖重光街長故居,「玉山」是其祖父廖煇煌在西螺街所開設的商號。廖重光曾任教員,喜好漢學,亦為菼社詩人之一。因其德行兼具,處事嚴謹,獲日本人派任街長長達12年之久。任內主持西螺市區改正計畫,所以當時西螺街道寬闊、人車分道且路旁遍植柳樹,應與其文人性格有關。是西螺老街成形最重要關鍵人物。
▲玉山老宅外觀特色在於略帶圓弧形的立面和三個正方形開洞的女兒牆
▲廖家原本於此有一大片土地,因族人分產且多遷居外鄉,所以將祖居地規畫建成西螺第一個集合式住宅區。一般稱為「西螺第一城」,為了讓此區域與西螺大街相連通,將玉山商號臨街店面貫穿,改成巷弄車道,其實這種建築樣態有個名稱,叫「過街樓」,現在過街樓的通道兩旁牆面上鑲嵌金黃色的說明牌子,對老宅的建築特色、起造年代等予以簡述
[西螺基督教長老教會]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385號,在延平老街之街尾,文昌國小對面,與天主教西光幼稚園為鄰
▲西螺教會對面的文昌國小前仿作的西螺大橋
▲西螺基督教長老教會大門
▲西螺教會建築座北朝南,需進入後方能發現其美麗立面
建成於1951年,是彰化、雲林地區最早的基督教會,具有巴洛克風貌的禮拜堂仿哥德式尖拱挑高建築,垂直向上的簡單構圖,讓人有高聳入雲霄、仰之崇高的感覺,頂端鐘樓是整體建築的精神所在,並以台語羅馬字雕刻「KI-TOK
KAU-HOE」字樣,標示建築物是基督教會
▲西螺教會的演進
▲教堂內很樸素,沒有任何裝飾
▲整條延平路老街就是日治時期建築的露天展示博物館,畫面最左的二樓欄杆是鏤空的三個”茶”字
▲「泉成醬油」美麗的女兒牆,運用二種色彩搭配,相當出色,而女兒牆破縫式山頭,刻意在半圓形山牆頂端的中間處破空,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此去結構化的作法為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喜用的手法
▲這一棟女兒牆的浮雕和花瓶裝飾也不惶多讓,正中央刻著”曾”姓家徽,旁邊飾以卷草紋泥塑,這種手法隨處可見於延平路老街的老建築立面上
[李應鏜先生故居—龍泉商行]
地址:西螺鎮延平路204-206號
建於昭和10年(1935年)
李應鏜曾擔任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獲推舉擔任西螺鎮第三任鎮長,除了是早期西螺重要的仕紳代表,更是促進西螺大橋續建的最大功臣,對西螺貢獻良多。其建築特色是仿尖錐哥德式的門窗,二樓欄杆以羅馬拼音LIONG
CHOAN」拼出的「龍泉商號」是應鏜先生祖父-李龍泉開設的製酒商號。山牆上飾有李應鏜母校,日本同志社大學校徽。西螺的老街屋建築,如有英文字母圖飾,據調查皆為基督徒家庭,其起緣亦與效法廖文毅祖屋的大承堂有關。李應鏜先生留學日本基督教大學,精通英文,任西螺鎮長期間,努力為西螺大橋續建奔波陳情國民政府與美國,致成美國金援130萬美元,據說當時巨額美金撥入李應鏜先生帳戶內時(因應鏜先生是西螺大橋促建期成同盟會的會長),引起台灣金融界的震撼,是西螺大橋續建完成最大的功臣。
。。。待續 雲林西螺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