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月門是長廊的起始點,位於樂壽堂前西側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是乾隆退位後的寢宮、也是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
▲樂壽堂門口的這個太湖石名為「青芝岫」,又名「敗家石」,有個趣味的典故。明朝有位米萬鐘的富商愛石成癖,在房山縣深山內發現這塊巨石就想拉回北京海淀的家中,修路挖井造冰道,傾家盪產還是只能把大石運到良鄉,最終不得不放棄巨石,因此人稱敗家石。後被清乾隆耗巨資移置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太后不許破門迎接這敗家石,還是劉墉(劉羅鍋)用智化解難題,稱此奇石形似靈芝,象徵人壽年豐、皇基永固,才使這巨石留在樂壽堂,乾隆賜名青芝岫
▲水木自親為樂壽堂宮門,現作為皇家電話專線展
▲樂壽堂是全中國第一個有電話的建築,也是中國第一個裝電燈的地方。慈禧太后成為中國人第一個用電話、電燈、也是有轎車的人
【德和園】需要聯票或另買票
▲是清宮三大戲台(紫禁城的暢音閣、承德山莊的清音閣)中最大的,號稱是中國古代戲樓之中登峰造級的存世代表。大戲樓及頤樂殿位在德和園的第二進院落,是德和園主要建築
▲大戲樓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古戲台,總高21米,分為三層,自上而下分別稱為福台、祿台、壽台
▲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台串通,戲台底部除有地井,還有邊上3個井,可以製造噴水效果,又可借水聲增加演出的共鳴。上層有7個天井,雪花可從天而降,中層戲台設有絞車可以設機關怖景,演出可以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具有現代舞台效果
▲扮戲樓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卷棚歇山頂,與大戲樓後部毗連,高兩層,平面呈凸字形,是當年演員準備入場,存放和更換服裝道具的場所,內部軒敞,可見當年宮廷演劇規模之盛大
▲頤樂殿正對著大戲樓,是慈禧看戲的地方,慈禧在這裡看戲達260多場次,最多一年可以看上40次,據聞慈禧死前35天還在這裡看戲
▲頤樂殿內景
▲看戲廊與大戲樓和頤樂殿相連接,東西相對,共20間,相當於德和園的東西配廊,不設門窗,是慈禧賞賜王公大臣觀劇聽戲的地方,以身份官階依次就座。一般二三人至四五人一間。但只有頤樂殿正對著大戲樓,看戲廊在兩側是無法看到戲的,王公大臣只能陪看而已
▲現闢為京劇文化展示廊
▲頤樂殿后面為德和園第三進院落,東側有火道口,是冬季燒炭取暖的地炕火道口
▲德和園第三進院落,即頤樂殿后面,其主殿為慶善堂。專供慈禧太后看戲時,臨時休息的場所。1903年,美國畫家卡爾Carl曾在此為慈禧太后畫像
▲在頤樂殿內布置了屏風和寶座,並出租戲服,供遊客拍照留念
▲繼往仁壽殿,途中,看到按原樣修復的延年井,此井開鑿於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專用水源
【仁壽殿】
▲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
仁壽殿外檐匾額「仁壽殿」指仁著長壽之殿;內檐匾額「大圓寶鏡」意謂為政者智慧如大圓寶鏡、可以洞察一切;殿內匾額「壽協仁符‘」是仁與壽為君子兼有之
▲仁壽殿前有仁壽門
▲一進仁壽門看不到仁壽殿,而是宏偉的太湖石,稱為壽星石。下襯六角須彌漢白玉石座,連石座高約5米,寬2米,正面欣賞該石,酷似一鶴髮童顏老人,故得名。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頤和園時,從墨爾根園(北京大學校園內)移來
▲曾是乾隆爺的書房,也是光緒皇帝的寢宮,但後來却成為慈禧把光緒幽禁的活牢。
光緒18歲親政後仍無實權,9年後在玉瀾堂正殿召見握有兵權的袁世凱,發動戊戌變法。誰料袁世凱變節,轉向慈禧告密,從此光緒被軟禁在南海瀛台。只要慈禧到頤和園,光緒就跟隨移監玉瀾堂
▲為防止光緒皇帝逃走,慈禧命人將玉瀾堂東、西、北三面通道全都封死,一代皇帝完全失去自由
▲玉瀾堂後面就是宜芸館。由宜芸門、宜芸館、近西軒、道存齋及遊廊組成,庭院稍小於玉瀾堂。原為乾隆皇的書庫,後來成為光緒妻子隆裕皇后的寢宮
▲宜芸館遊廊
▲院中百年老松樹,據傳樹齡已有500多年,早於清漪園。樹皮斑駁,形似龍鱗,盤龍繞樹,造型奇特
▲宜芸館東配殿稱道存齋,前簷掛匾:“恩風長扇”(畫面右側)。西配殿名近西軒,曾是珍妃居所,但我沒拍到照片
▲宜芸門是宜芸館建築群的入口,為垂花門形式
▲遠望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和智慧海
離開東宮門景區,趕在閉園前,先前往文昌院,因為那也是園中園,買的聯票有包含
▲文昌閣,頤和園內六座城關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
▲文昌院位於文昌閣旁側
▲文昌院據說原為光緒皇帝的御膳房,現為博物館。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傢俱、書畫、古籍、琺瑯、鐘錶、雜項等
▲文昌院是一座典型的殿堂式四合院﹐正殿為聖集大成殿﹐懸掛“聖集大成”藍底金字匾額﹐這裡展出的是頤和園文物的精品。很訝異在這裡能看到琺瑯彩瓷
▲掐絲琺瑯鏤空雲龍紋龍耳轉心瓶
▲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與台北故宮的收藏同一款
▲硬木邊畫琺瑯花鳥紋掛屏
▲照壁,文昌院門口前
▲知春亭位於昆明湖東岸,玉瀾堂前的小島上。因得春較早,故得名。此處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景色的最佳觀景點
▲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於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為了闡述建造銅牛的意義,乾隆皇帝特意撰寫了一首四言的銘文,用篆字書體鐫刻在銅牛的腹背上
▲廓如亭建于乾隆時期,俗稱八方亭。建造如此壯觀,是為了與十七孔橋西邊,龍王廟島上的樓閣亭台遙相呼應。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時也居中國境內現存同類建築之冠。昆明湖南部有出水口,慈禧從水路到頤和園時,所乘之船由此入園,並到龍王廟燒香拜神後,再坐船到對岸樂壽堂去
▲十七孔橋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建於清乾隆(1736一1795),是園內最大的石橋。因橋由17個孔券組成而得名,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淩波”。
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麼要建十七個孔呢?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
▲南湖島通過十七孔橋與東堤上的廓如亭相連,與萬壽山遙相對應。島上現存有涵虛堂、廣潤靈雨祠、鑒遠堂、月波樓、澹會軒等景點建築
▲南湖島上隔湖看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鏡頭拉遠的萬壽山
▲南湖島上隔湖看東宮門景區,即樂善堂方向
▲自新建宮門走出逛了5小時的頤和園,雖景點未全部走完,但心滿意足。
想起前二次跟團來,不外乎在長廊、石舫附近轉一轉就走人,讓我好生遺憾。還記得第一次來時,在長廊邀月門附近上廁所,真是臭氣薰天,大老遠就聞到。廁所內的狀況,更是慘不忍睹。隔了十幾年再來,廁所顯然已改善不少,希望能持續加強乾淨衛生
走出新建宮門,跨過馬路直走,第一條路口,左轉就能看到公車站牌。搭437路公車,在火器營站下車,那裡有火器營地鐵站10號線,可達奧體中心站,為的是到那裏看水立方與鳥巢的夜景。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