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台北的禪寺-臨濟護國禪寺+北投中和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

2021-3-28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酒泉街527(位於圓山捷運站二號出口旁,跨過玉門街即可到達)

交通:圓山捷運站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為日本佛教臨濟宗鎮南山護國寺分院,創建於日治時代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大正元年(1911)完工,隔年舉行安座大典,是臺灣唯一以「護國」命名的佛寺。日治後,不少日本佛教宗派都跨海來臺弘法,但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獨尊臨濟宗,選擇臨濟宗做為護國禪寺,邀日本僧人得庵玄秀擔任住持。臺灣光復後,改由中國僧人擔任住持。

對我言,圓山臨濟護國禪寺是最常見,卻誤會最深的禪寺。搭淡水線捷運通常會擦身而過,自車窗內望之,不過是有著黃色建築的寺院,普通再不過的了,殊不知寺院內有著傲視全台的木造大殿。偶見報導,才驚覺寶物在前,竟視而不見,為時雖晚,但還有時間尚可彌補,特地走一遭,前往訪古

今臨濟護國禪寺面對玉門街的入口已封住,出入口改在面對花博公園的舊鐘樓山門處

舊鐘樓山門

舊鐘樓山門與左方的尖頂石柱,刻寫「禪臨濟宗根本道場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

舊鐘樓山門是臺灣少見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的建築。山門採歇山重簷式屋頂,上覆黑瓦、筒瓦及鬼瓦。大雄寶殿筒瓦寫的是個「鎮」字,意思為驅邪或鎮風;而鐘樓上的筒瓦則刻有「二字三星紋」,據傳為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家徽 (日本人稱家紋)<轉錄自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鐘樓上筒瓦的「二字三星紋」

舊鐘樓山門側面

舊鐘樓山門旁的尖頂石柱,背面刻寫「昭和十乙亥年春三月 現董乾領代」

無住生心大砥石

寺前刻有「無住生心」(出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造砥石,為日治時期大正7(1918)臨濟護國禪寺進行擴建工程時無意中發現,經考證為史前人類用來磨石器的用具,昭和10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將大砥石和其所在的圓山貝塚,指定為史蹟紀念物並加以保護。二次世界大戰後大砥石原本下落不明,民國4243(1953-1954)間,臺大考古系師生在此發現「圓山文化」及「繩紋陶文化」等兩個時期文化層,民國64(1975)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勘察現場,推測立於山門外刻著「無住生心」的巨石,為當年的大砥石,於是在背面鑲上「大砥石沿革記略」碑文。<轉錄自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列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是全台唯一保存良好的仿南北朝形式木造佛寺

寺廟內包括舊山門、大雄寶殿保存完整,民國98(2007)禪寺進行修護工程,為恢復大雄寶殿原貌,特別向日本訂製仿作黑瓦與筒瓦,並取臺灣宜蘭棲蘭山檜木修復完成。<轉錄自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日治時期臺北市原有3座日式大型佛教「本堂 (大殿) 」,分別為善導寺、東和禪寺和臨濟護國禪寺,其中善導寺規模最雄偉,但於民國70(公元1981)改建大樓,東和禪寺大殿也在民國82 (公元1993)被市政府收回後拆除,僅留下鐘樓。唯一僅存的臨濟護國禪寺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被認為具有仿南北朝的形式,也被認為承襲了日本伽藍(寺廟建築用語)仿宋式禪寺格局,是目前全臺規模最大的日治時期木構佛殿,具有高度的保存價值。<轉錄自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殿前無香爐,外觀素淨淡雅

臨濟護國禪寺是日本江戶時代典型佛寺建築,也是目前臺灣現存日治時期木造建築中,興建年代最早代表作。因使用臺灣檜木建造,信眾接近大雄寶殿,就能聞到撲鼻檜木香。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 (日本稱之為入母屋造)。大殿台基的石欄杆柱石上,刻有日本往生者姓名,環繞於大殿,目的為祈求神佛的庇護。<轉錄自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中間懸掛金銅灌頂幡

臨濟護國禪寺大殿的金銅灌頂幡,與2019年在東京增上寺所見的相較,算是小巫見大巫

灌頂幡略稱灌頂,為佛堂莊嚴供具,具有灌頂之功德,或謂高懸而使末端觸人之頭頂,類似灌頂,故名。一般多為染織縫製或布製,金銅製甚為罕見。幡上部為六角形華蓋,華蓋中央垂掛六節鏤雕金銅板串成的大幡身,節間以鉸鏈相接


東京增上寺的金銅灌頂幡

大雄寶殿前,平台上一角的插香台,下為蓮花瓣

20072008年的修復,為力求保存或恢復此殿原貌,寺方向日本京都商會訂製約三千枚的黑瓦來鋪覆屋頂

屋脊尾端除了「鎮」字筒瓦與鬼瓦外,另有瓣狀雲紋筒瓦

如前述,「鎮」字,代表驅邪或鎮風

上層屋簷下方突出的尾垂木,兼具實用與美觀

山牆有木雕「六葉」與「懸魚」裝飾

開山始祖墓與石雕佛像


通往後山的「入解脫門」

第一段台階上有觀音石雕座像,屈腿叉腰,閉目托腮,一派輕鬆自在

折向左方石階,則有日式地藏菩薩,雙掌合十;石座上刻寫「為有緣無緣精靈菩薩」

石階最上方為萬靈塔,折向萬靈塔入口前的階梯前有「南無阿彌陀佛」字碑及金身佛像

塔前有榕樹覆蓋的廣場,因近清明掃墓,不少前來祭祖的人在廣場上休憩

塔前廣場,中央有亭,周圍榕樹環繞,下方則有石佛

廣場有日本所謂「四國八十八所石佛」信仰的神像,原有的88尊石佛至今僅存9

廣場上的石塔

亭內,由左至右立著聯芳塔、開山得菴秀大和尚墓(前方再立台灣布教諸大和尚木碑)及開基大觀院殿藤園玄機大居士碑

亭子後方為供俸往生者牌位的八角亭

自八角亭上方的萬靈塔可俯瞰花博公園,公園內正有團體在做瑜珈,遠方則為101大樓

八角亭旁階梯上去,有座紅磚砌成的大金爐

走出舊鐘樓山門,喜見花博公園一整排盛開的炮竹紅

北投中和禪寺

2021-4-4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奇岩路151

交通:自奇岩捷運站搭UBike,沿著三合街一段騎向北投家樂福對面的UBike駐站點,或者騎到大興街大星公園的UBike駐站點,然後借助google導航步行650~550公尺到中和禪寺

中和禪寺興建於1930(昭和五年)八月,1931310日竣工。座落地丹鳳山屬於低海拔的丘陵地,今地名為北投奇岩路。

中和禪寺前方有群石圍抱,共有七座大石,不動如山屹立在此

石階旁,樹立中和禪寺創建20周年紀念石碑,上刻「中和寺同極樂國」,下款為「民國庚寅年仲春月**(即民國39年,1950)

早期台語武俠片常在此取景

登梯,穿過中和禪寺山門

往右為寶珠殿,供奉日本贈送的地藏菩薩,造型類似東密(真言宗) 法華宗、日蓮宗的鬼子母神

階梯再上去為大殿,此為大殿廣場前橢圓形挑空的下方,佈滿大大小小的奇石

這是由上往下看的照片

往靈光塔階梯旁的菩薩石像,刻紋略顯不清

階梯旁放置抱鼓石,不解為何將抱鼓石放在這裡

福壽靈光塔

中和禪寺靈光塔由心源和尚創建於昭和年間,樓閣塔,塔身外觀華麗。塔有五層,底層為磚造城堡式,平面方形,自第一層起,每層在塔的實體建築外,向外擴增抱廈式的突出建築,第一層僅建兩根原柱支撐,第二層四周三面砌起石牆,正面在石牆上開出中門及鐘形窗。門額上題字曰:「福壽山靈光塔」,其頂上三面圍欄杆,正中鑲嵌著天門二字。第三、第四、第五層方形抱廈依次內縮。

第三層以上平面為圓形,斜坡屋頂,出簷放射狀椽木,造形優美

菩薩石像背面,字跡模糊,只能辨認出落款「昭和八年」

第一層抱廈立有二根石柱,柱上勘刻文字,壁龕前左方柱上刻曰:「駕龍虎於天台千秋共仰三尊金相」;右方柱上刻曰:「登象獅夫佛界百代咸稱九品蓮臺」

第一層壁龕石碑銘文

供桌,正面磁磚拼畫

石製香爐

中和禪寺大殿及左右側殿

望向中和禪寺大殿前的左右兩座尖頂塔

遠眺山下的北投區及遠方的觀音山

塔頂由仿木造斗拱圍成圓形,四周立石柱欄干,正中立六根柱,撐起六角鑽尖形屋頂

塔高聳,且周圍為不高的欄杆,當時爬到塔頂時,心生害怕,很沒有安全感,雙腳發軟,無法直立站著,而是腿軟坐在台階上,勉強拍了此相片後,以坐姿一台階一台階,用滑的方式往下到第四層才有勇氣站立起來

鑽尖頂上立一悉達多太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象徵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走下山,順路到北投傳統市場採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