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D9 2018/9/22 鎮江6-三山之一 金山

今天的行程要走遍鎮江沿長江的「三山」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分成三篇幅記錄。。。

今早搭2路公車至金山公園時,才驚覺到鎮江公車車資只要1元,昨天(9/21)我傻傻的以為和揚州一樣,公車費是2元,搭了幾次公車,都給2元,但司機都沒吭聲

金山公園門票價目表&開放時間

金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開山得金而命名。原是江心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 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 清道光年間始與南岸的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水上風光變為陸上勝境。事實上,金山寺早在唐代就馳名中外,西遊記中出現的唐僧出家之地、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金山寺大門

金山公園分成東西兩部分景區,東邊以金山寺建築群為主,西部以天下第一泉為看點。我先走西區,原路返回,再上金山金山寺大門旁,可以看到佈滿荷葉的荷花池,遠端是橫跨荷花池的金泉橋

<擷取自網路>入園後,行走中間大道,然後向左,走過金泉橋,步入鏡天園“金泉橋”橋上有長亭,是通向鏡天園景區和號稱“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橋東頭懸匾:“花洲泠泉”金泉橋北面,面對畫舫碼頭,懸匾:楊柳岸 曉風殘月

畫舫碼頭

百花洲、鏡天園、云根島、芙蓉樓、天下第一泉

木門上,橫額暎日象徵性的木門進去,有屋宇,僅拍到一付楹聯雲移塔影橫江口,不知是何處?金山文化廣場,位於金山寺對面,將阿育王/轉法輪/成佛三柱、轉經輪、照壁和撞鐘架等佛教文化景觀結合在一起,其中以紅色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鐘」的撞鐘架最為顯眼


沿著棧橋穿過三孔石拱橋下,再穿過百花洲,直達雲根島百花洲橋,連接百花洲與雲根島

百花洲一景,看到一大群大媽們聚在一起大聲合唱

百花洲位於金山西側,塔影湖畔。1978年建成,為金山公園花圃,建有溫室,盆景園等。1994年改造修建百花洲成新景點,並將天下第一泉、芙蓉樓、塔影湖連成一片,擴大金山風景區域。

自百花洲隔湖看雲根島由百花洲橋下來,即為雲根島,首見牌坊,上書石排” 雲根島牌坊,另一面是雲根” 

雲根島簡介

雲根島是塔影湖的小島,原為江中一排奇石,又名石排山、筆架山和三島。

島側傳有東晉文學家郭璞衣冠塚,現僅剩一巨石為其標誌

塔影湖又名人工湖,鑿於1958年,因金山寶塔倒映於湖中故名。

九曲十八橋九曲十八橋連接天下第一泉景區,很明顯的看到紅色的橋身沿著湖邊延伸至對岸的芙蓉樓


芙蓉樓與塔影湖的倒影

五孔拱橋前往王仁堪紀念館左為王仁堪紀念館,但未開放王仁堪紀念館大門上匾額為中泠泉

因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而成為名樓。(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即使不知道王昌齡,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卻千古傳誦。

芙蓉樓位於塔影湖西岸天下第一泉景區內,又名千秋樓,始建於東晉,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1992年重建。二層仿木唐式建築,雙重簷,歇山頂,紅柱門窗。江澤民親筆題寫芙蓉樓三字,現置橫匾于二樓正中。

面湖的芙蓉樓,一、二層分別懸掛襟山帶江景澄流綺橫匾

現在看到的中泠泉石欄是光緒年間的鎮江知府王仁堪所興修,石欄上刻著「天下第一泉」也是王仁堪所題中泠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由中泠、南泠、北泠三眼泉眼組成,其中以中冷泉眼湧水最多,所以人們便以中泠泉為其統稱。唐代,此泉處於長江旋渦之中,蘇東坡有中泠泉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波濤的寫實描繪。中泠泉被唐陸羽評為天下第七,之後,唐朝的劉伯芻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後,將它們分為七等,中泠泉的水味和煮茶味都是第一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泉水倒影

中泠泉後面的亭子為「鑒亭」以水為鏡,以泉為鑒湖景曲折石橋遊船價目及AB二條遊船路線名為三塔映月,但白天所見則是三塔塔影

一直有薄霧遮物,不知是天氣始然,還是空污所致。很可惜,若是霧氣散盡,就能呈現三塔在前,金山寺、慈壽塔在後,前後呼應的美景

塔影湖的三塔映月被荷葉所簇擁,令人聯想到杭州西湖的三塔此角度,拍到百花洲上的靜心齋,還有遠處山巔之上的慈壽塔芙蓉樓+三塔映月原路返回,反身再拍芙蓉樓+三塔映月

百花洲上的靜心齋,面對塔影湖而築往左可至百花洲大門、溪上亭、漵花渡

禪字景點;平面實在無法拍出字的字樣

金山寺 江天禪寺

始建於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唐朝時稱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來金山祈禱時,見長江四周景色,江天一色,故親筆賜名「江天禪寺」並沿襲至今。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千年古刹,幾經興毀,清鹹豐年間,毀壞嚴重,光緒年間重建。寺廟依山而建,殿宇樓閣、丹輝碧映,山寺渾然一體,故有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之說。著名的水陸法會就是從金山寺發源的。

中國寺廟的山門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傳說,金山寺的大門原是朝南的,因為朝著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門口經常震天價響,屢遭火焚,以後就將山門改朝西開。另一說,遊人透過朝西山門放眼望去,便見浩渺大江奔騰而下,正合「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詩意。
大多寺廟佈局是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而金山寺的建築則具有獨特的風格,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臺,將金山密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形成一種寺裹山的奇特風貌。江天禪寺山門,中間是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門,建於民國初年,正中高懸寺額江天禪寺的匾額乃康熙帝於康熙23(1684)遊金山時禦賜。兩隻明代石獅雄踞兩旁

江天禪寺山門+大雄寶殿+慈壽塔江天禪寺山門前,三座香爐一自排開,香煙繚繞山門之後,在三個門洞旁,有東晉古剎四字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歷經磨難,七次被毀七次重建。最初是明正統年間建,最後一次是1985年重建,重簷歇山頂式仿古建築,呈正方形,是金山寺歷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寶殿。

這張照片畫面的看點:用龍柱裝飾吊燈籠和牆壁上的圓形窗雕裝飾

右側窗雕為唐代「懶殘和尚點化李泌」故事;左側窗雕為東晉「慧遠、陶淵明、陸修靜『虎溪三笑』」典故

為了使偌大的外牆不顯得呆板,大雄寶殿前後的外牆壁上,鑲嵌著6個漆金香樟木窗雕。在園林建築藝術上,稱之為「化實為虛」,正是金山大殿設計的妙處。這6塊窗雕上雕有6個佛教人物故事,寓意深遠。「道月與嶽飛圓夢」故事,金山寺道月和尚為岳飛解夢,將有牢獄之災。岳飛被弒後,秦檜派人趕往金山寺,捉拿道月。道月正在說法,隨後念偈一首,就在法座上坐化去了。秦檜後來聽說金山有七峰嶺,是一風水寶地,每代出高僧,盛怒之下,遂派人將七峰嶺削平。後人為了紀念嶽飛和道月而在此建閣,名曰七峰閣。之後屢經興廢,改建為七峰亭。「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故事,梁天監四年,梁武帝親赴金山寺主持水陸大法會。相傳,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道場,超度郗娘娘脫離苦海。窗雕畫面上的蛇,就是郗娘娘的化身。自此之後,金山寺的水陸法會受到了朝野的重視

往藏經樓階梯旁的牆面上,有水漫金山寺的圓形浮雕

大雄寶殿背面,有橫額度一切苦厄

大雄寶殿最具特色的是在正脊中央有兩面巨大的不銹鋼圓鏡,可以從圓形凸面鏡中看到金山全景。

在藏經樓前,面對大雄寶殿後面屋脊,上面國道遐昌四個大字中間有面圓形凸面鏡

極大化所拍攝到的不銹鋼圓鏡內的金山全景;圓鏡,形塑雙龍捧珠意象

藏經樓,位於大雄寶殿後山腰,藏經樓依山而建,為歇山頂式仿古建築,共有四層,將大雄寶殿後的山體又裹上一層建築

藏經樓的底層為法堂,是和尚講經說法的地方妙高臺,又名曬經台,是宋朝時,金山寺的高僧佛印法師在宋朝元祐年間開山鑿岩建造。未開

牆上嵌著「龍虎鸞鳳」四個大字為清代徐傳隆(1841年~?)所書。徐氏是南洋水師名將之一,曾參與指揮1884年中法戰爭中著名的「鎮海大捷」。東坡居士陰雕像及其名作《水調歌頭》刻在妙高臺的圍牆上

妙高臺也是金山中秋賞月最好的地方。蘇東坡曾多次遊歷金山,因懷念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詠出千古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妙高臺上建有閣樓,樓前懸掛的木匾,只可清楚看到邀月二字。黃色牆面刻有《水調歌頭》,另一側白牆上則是「龍虎鸞鳳」。接著是紫金浮玉的門洞

妙高臺對面是留玉閣,白牆有讚譽金山的「寶帶名藍」四字(李亞如書)。「留玉閣」為金山寺因收藏蘇東坡所捐贈的玉帶而興建
註:周鼎、銅鼓、玉帶、金山圖是著名的「金山四寶」。
金山原來在江心,雖不高但山勢險峻,是江防要地,梁紅玉擊鼓戰金山中擊鼓的地方就在妙高臺。

藏經樓的雄鎮江流門洞內有階梯可上法海洞、慈壽塔和江天一覽;或由紫金浮玉的門洞亦可上山

江天禪寺路線圖

俯瞰目力所及的景色,畫面中亭子為七峰亭登梯途中所見,石刻水天清暎乾隆禦碑 五方五佛殿

\五方五佛殿內的牆壁上置放乾隆皇帝幾次駐蹕金山留下的詩碑

登梯,頂端就是巍峨的慈壽塔

金山湖風光,盡收眼底,近景為鮮明的觀魚橋古法海洞

位於金山塔西下側的懸崖上,又名裴公洞。法海俗姓裴,法海禪師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後,嚴持戒律,行頭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稱為「裴頭陀」。法海禪師雲遊來到江蘇鎮江澤心寺。決定重修寺廟,在廟址挖到黃金數十兩,捐獻修廟,新廟落成,得名「金山寺」,法海禪師遂成為鎮江金山寺的第二代祖師。
到了明朝,人們把金山的禪話與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聯繫在一起,最後產生了優美的戲劇《白蛇傳》。《白蛇傳》使法海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他的傳奇色彩反而掩蓋了法海作為金山寺祖師、一代名僧的本來面目,變成了干涉年輕人自由婚姻的封建禮教魔頭。

法海圓寂後,其徒弟將他的肉身裝金供奉洞中以便瞻仰。後來肉身壞了,便在洞中塑像,以示紀念(洞內禁止拍照)古法海洞的小平臺前,遠眺金山湖,紅色的橋為觀魚橋繼續登高,前往江天一覽

階梯上來,右見天地同庚,左為千古雄觀”("字沒在畫面內),再往中間的階梯走上去就是江天一覽石碑所在

慈壽塔外的花牆上,刻有天地同庚為八歲孩童李遠安書

因慈壽塔建塔之時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大臣為討慈禧開心,取名慈壽塔。又獻上湖南籍八齡童李遠安之書天地同庚,鐫刻在塔院牆上,據說當時老佛爺鳳顏大悅。此亭因宜於賞雲望江,稱為「留雲亭」、「吞海亭」;亭內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書的「江天一覽」四個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覽亭」,這是欣賞金山勝景,俯瞰鎮江全貌的最佳去處。

「江天一覽」石碑康熙御書的原碑已毀,現碑為曾國荃模仿

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當時仍處於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所留下的禦筆。但今日金山已與陸地連成一體。如今站在亭前,再也見不著大江東去水天相接的情景,當年的“江天一覽”只能靠想像了

極盡所能想要拍鏡天園的禪字景點,但找不到明顯的視角,呈現出來的是殘缺不全的

金山湖風光

俯看「大雄寶殿」的黃琉璃瓦屋頂及其前方的文化廣場

已忘了這張照片是在何處所拍?但依據拍照的時間點推測是在慈壽塔內嗎? 黃色標籤寫著北宋梁紅玉,莫非這是北宋梁紅玉當年擂鼓戰金山的鼓嗎?難以置信

慈壽塔,又稱金山塔

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塔內有旋轉式木梯,可以登塔遠眺。最早創建於1400餘年前的齊梁,唐宋再建時便為雙塔,後毀於火,明初雙塔倒塌,光緒二十年(1894) 重建。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取名慈壽塔

入門上方書寫慈壽寶塔

慈壽塔簡介

禮塔 繞塔功德說明

自慈壽塔往下走。。。

觀音閣,原稱觀音殿。明永樂八年(1410)太監鄭和創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閣後供奉觀音菩薩像

往鐘樓階梯旁的牆面上有達摩禪師坐像的石刻

順北側百壽坡而下向北,有一木柱飛簷七角涼亭。古代,此處有金鼇嶺,上有七座小峰,故名七峰嶺,後削山建閣,閣為七峰閣。七峰閣為1948年金山大火所毀,後改建為七峰亭。此處留有宋代民族英雄岳飛與金山寺方丈道月的故事

仰望慈壽塔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廟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疊接,建築緊包著山體,形成獨特的“寺裹山”風貌,行走在寺廟內,上梯登樓,幾乎感覺不到山的存在。

側面及身後依山而建的建築群

金山文化廣場位於金山寺對面,畫面遠處正中央為照壁,左有撞鐘架及後面的阿育王/轉法輪/成佛三柱,右有轉經輪,後面同樣有三柱

金山湖風光

紅色的曲橋,名為觀魚橋

御碼頭

船造型的遊船售票處

碼頭

位於金山北面水邊,碼頭有十三級臺階,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鐘鼓樓。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後幾次來金山都由此上岸,故稱碼頭新建的碼頭牌坊和前方的金水橋,原有的碼頭毀於太平天國戰事

碼頭看慈壽塔

碼頭處的船屋

遠眺慈壽塔,跨湖的玉帶橋

“康熙南巡紀略”碑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

金山寺開山祖師靈坦和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內坐禪。相傳那洞裡有一條白蟒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由於靈坦的道行很高,借佛力將其收服。白龍就是指白蟒。

另一傳說:峨眉山上白蛇化成美貌的白娘子,和藥店夥計許仙結成恩愛夫妻,和尚法海認為,這是觸犯天規,將許仙誆騙到金山。白娘子和小青調來蝦兵蟹將,水漫金山寺。後來,許仙由白龍洞趕到杭州與白娘子斷橋相會。這就是老幼皆知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話故事。

有一小洞,上寫「根據傳說 此洞直通杭州西湖」;此洞是否通西湖恐怕無人會去考證白龍洞上坊有亭、有樓閣,但禁止通行回看白龍洞玉帶橋長16米,橋為明代所建

最後走到金山風景區的東區文宗閣和植物園,這兩處都沒留下照片,猜想當時是覺得景觀普普,因此未能按下快門,匆匆走過留下足跡而已。前後在金山共耗時2.5小時左右。

。。。待續 三山之二 北固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