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D11 2018/9/24 無錫4-黿頭渚2

遠處應為高速艇碼頭

同樣搭瀛洲號遊船回到黿頭渚碼頭,發現前往太湖仙島的遊客變多了,慶幸自己的精算,08:25左右先搭船去太湖仙島,之後,再走黿頭渚其他景點,成功避開搭船人潮

這是停泊在太湖遊船碼頭的七桅古船

長春花漪

離黿頭渚碼頭不遠處,便是「太湖佳絕處」牌坊,由郭沫若題寫

穿過「太湖佳絕處」牌坊,豁然開朗,江南美景躍入眼前。。。

長春花漪的勝景在三月天,堤岸遍植的長春櫻花盛開時。此時已入秋,不見櫻花,倒是還能看到溢滿的蓮塘


長春橋,建於1936年,單拱石橋,橫亙在太湖和蓮池間


長春花漪南北各有一座臨水敞軒,南為「絳雪軒」,北稱「涵萬軒」,二者間一方泓池蓮葉田田


不少攝影玩家為搶得先機,超前布署,已架好大砲,為夜間打燈後及21:00施放煙火的璀璨美景預做準備

《霞客號》的七桅古船靜泊於「具區勝境」牌樓堤邊,已有數百年歷史,是太湖中最後的七桅漁船

七桅漁船的用料選用百年柏木打造,據說七桅漁船最早起源於南宋,當時是岳飛水師的戰船,岳飛被陷害遇難後,岳家軍水師隱居太湖中,將戰船改為漁船,靠打魚為生。那時,這種七桅漁船常見於太湖,是太湖漁民主要的捕魚工具。甚而會有四艘同樣的七桅漁船一起出動捕獲銀魚,一網可達3600公斤,是捕銀魚的主力船隻

這座四柱三門牌樓,臨水一面的匾額為「橫雲山莊」,背水一面則為「具區勝境」

*「橫雲山莊」是黿頭渚景區在抗戰時期的名稱

*具區(讀音為),太湖之古稱,另一古稱為震澤,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摘錄自百度百科>

*1982年將這裡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進行大規模的擴建,統稱具區勝境

讓我聯想到元 王蒙《具區林屋圖》,台北故宮藏

由七桅古船看過去,是長春橋,然後是遊船碼頭

誦芬堂的背面,上面有塊橫匾寫著湖山春沐,下面則有一幅法帖,沒拍近照,所以不知其主題和內容

誦芬堂位於蓮塘中間四面環水,三面回廊,可在此品茶,也可聽一首小曲

王蔭之的到此忘機石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註:王嘉蔭(1911-1976),別名王蔭之

有石板曲橋通往誦芬堂,堂前水中立一湖石

誦芬堂前的湖石

圍繞誦芬堂的一泓池水,與小舟、大王蓮、蓮花、曲橋等構成一幅天然美景

蓮塘上的方亭題名為「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的詞「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形容荷花的茂密

中華遊聖徐霞客塑像,徐霞客一生曾多次遊覽太湖

拾級而上,來到了黿頭的黿渚春濤。。。

黿渚春濤景區

黿頭望向太湖仙島,幾成一線排開的仿古帆船,已成太湖景觀標誌

小水灣崖壁上可見「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刻石

「明 高忠憲公」是指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高攀龍。高攀龍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曾與顧憲成等人復建「東林書院」,官至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諡號「忠憲」。該刻石出現在抗戰勝利之後,題寫者是無錫籍人士朱松黯。

岩石上的“海蝕平台”見證太湖的“三次陸海變遷”,滄海桑田、湖海變遷,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想像

相鄰的另一個小水灣,崖壁上是黿頭渚的標誌性刻石「包孕吳越」,其左側為紅色的「橫雲」二字

史載,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無錫縣令廖綸攜友人遊船至此,仰望絕壁,突發感慨,遂書「包孕吳越」四字,並着人鐫於崖壁之上。「包孕吳越」是對太湖千百年來養育吳越人民的由衷讚美。「橫雲」二字,亦是廖綸手筆。廖綸工書法,擅詩文,書有顏柳風度。兩個小水灣絕壁聳立,多有霧氣瀰漫之時,故被稱為「橫雲石壁」。

鏡頭拉遠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

厚厚的石板架在兩巨石間,是天然的吧!?

水灣處,斷崖石壁

崖壁上方築有飛雲閣

「震澤神黿」是黿頭渚10景之一,位於「黿頭」處

「震澤」是太湖的古稱,而「黿」是古代的神獸,相傳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傳說古時太湖發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悅耳動聽,於是用開山斧鑿了一隻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隻石黿就是「震澤神黿」,也叫「鎮妖石」,鎮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就風調雨順。現今的青銅「神黿」是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作

澄瀾堂正在展示水晶內畫藝術展

「黿渚春濤」四個大字刻石,落款是「劉春霖」是黿頭渚的最佳攝影點

劉春霖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狀元,也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但據劉氏後人回憶,「黿渚春濤」這四個字其實是由劉春霖的兒子劉元譔代寫的。而「黿渚春濤」原有碑刻在「文革」中毀壞,現在的石刻是集字自民國年間上海著名書法家唐駝為黿頭渚「花神廟」題寫的對聯,落款用的仍然劉春霖原題。

「黿渚春濤」刻石的另一面是「黿頭渚」三字,落款是「敦世」

「敦世」姓秦,是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梁溪七子之一,秦觀的三十一世孫。

黿頭渚燈塔,六棱,始建於1924年,1982年進行了加固和翻新,重建頂部的重檐琉璃瓦頂,並以金山石貼面,高度也有所增加

據說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杆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後重建,改變原似「鐵釘」船的形象,今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

燈塔牆壁上嵌有《黿頭渚燈塔銘》刻石,是楊壽樞題寫。楊壽樞為無錫人,清末曾官至光祿寺少卿

太湖之大,之廣,有如海洋,極目眺望,天湖一色

又一處海蝕平台,成了遊客最佳觀景台,賞太湖美景的絕佳去處

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刻石

另一面刻著無錫旅情四字

詞曲:中山大三郎 演唱:尾行大作 創作時間:1986年。

1986年日本ABC音樂出版公司會長山田廣作和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受無錫市旅遊局邀請來錫訪問,秀美的山水風光,濃郁的江南民情撥動了中山大三郎的心弦,才思奔湧的他迅速創作了《無錫旅情》和《清名橋》兩首歌曲。

太湖春漲錫山八景之首

明永樂乙未(1415)年,無錫人李廣文,字孟昭,首倡“錫山八景”,和者眾多。現經600餘年滄桑變化,八景還在

飛雲閣

飛雲閣,在「包孕吳越」崖壁的上面,建於1931年,臨湖懸邊,重簷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現建築於1996年翻建,底層改為敞亭,立明文徵明《太湖》詩碑

飛雲閣觀景,右方臨湖岩石上露出的一半的亭子為霞綺亭,往前即為剛走過的包孕吳越崖壁

飛雲閣可以完整看到對面太湖仙島的三山

好喜歡這張照片,水灣的弧線,還有綠到出汁的水色

戊辰亭,十字脊樓閣,是觀覽湖光山色的絕佳之處。因建於1928年,而該年是農曆戊辰年,故得名「戊辰亭」。該閣為當時江蘇等地社會名流捐資所建,功能類似今天的會所,如今闢為茶室。戊辰亭初建時為兩層,1972年改建為三層,更為兀立。

一勺泉,與戊辰亭相隔不遠,有座長方形敞亭,敞亭對面有用石塊圍成的小池,內有細流湧出,此乃「一勺泉」。謂之「一勺」,是極言其水流之小,所聚之水,一勺即可舀盡

廣福古寺附近景點導覽圖

從一勺泉旁邊拾級而上,黃牆黑瓦的所在就是「廣福寺」。廣福寺的前身為建於南朝蕭梁時期的「廣福庵」,原在黿頭渚後山。1924年,實業家楊翰西將現在廣福寺所在的地皮捐獻出來供僧人修建寺廟,並把廣福庵遷移至此,始稱「廣福寺」。

廣福古寺素面頗有名氣,一碗18元,份量足,吃的心滿意足5940

萬浪卷雪景區

一道石砌長堤在湖水中劃出優美的弧線

萬浪橋,單拱石橋,鑲嵌在曲堤中

曲堤和萬浪橋均修建於上個世紀30年代。據說在湖中風浪較大的時候,湖水拍打曲堤和石橋形成的浪花如北風吹雪,「萬浪卷雪」由此得名。

曲堤劃出很大的弧度,高度幾與碧綠的水灣齊平

遠處石壁上鐫有「風景這邊獨好」幾個大字,落款的篆刻印章上分明是「東風勁吹全球紅」。

從語氣上看,這顯然是那個年代留下來的刻石作品

樹幹傾倒在湖面上,依然生命力旺盛,而且各有各的姿態

七十二峰山館

「七十二峰山館」即王崑崙故居,原是王崑崙的父親王心如於1927年所建的太湖別墅中的一幢建築

王崑崙故居介紹

續行至蒼鷹渚,然後就是出口,於是急轉彎,否則一踏出門,就進不來了

鹿頂迎暉景區

這景區是1986年興建完工才開放,算是蠻新的景區。往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我摸索前行,後來自盤山公路旁的石階登山,下山則走挹秀橋。

鹿頂迎暉的石柱,一開始不確定是否走對路,待看到小徑旁有鹿的石柱,一顆忐忑的心才定了下來

鹿頂山是黿頭渚景區的最高點。傳說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天規,被仙翁貶入凡間。仙鹿下凡時,看中了太湖的水草茂盛,於是在湖邊化成了美麗的山峰,永遠守護着太湖。鹿頂山有六個山頂,無錫人的口音中「鹿」和「六」是同音,鹿頂山又名「六頂山」。

金漚亭,四方琉璃頂。看資料,此亭下方通范蠡堂

舒天閣前的照壁上,鹿頂迎暉四個大字由劉海粟手書

六隻仙鹿雕像

舒天閣,鹿頂山主建築,八角三層四重簷,黃琉璃頂。舒天閣前,為准望亭的六角小亭,是鹿頂山最高處的水準測點

自呦呦亭的漏窗看六隻仙鹿雕像及舒天閣

呦呦亭,其名取自《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鼓我琴瑟,以待嘉賓”。亭呈長方形歇山頂。亭前岩石上為六隻群鹿雕塑

步入舒天閣內,上階梯觀景。。。

一樓“湖山勝概” 橫額 ;抱聯一副:洗盡舊胸襟,一水準鋪千頃白;拓開新眼界,萬山合抱數峰青

二樓“畫圖難盡” 橫額;抱聯一副:三萬頃奔來眼底;七十峰默數胸中

三樓懸匾天光雲影;抱聯:眇眇笙吹,太湖已載佳人去;呦呦鹿鳴,萬國猶招烈魄來

舒天閣是黿頭渚的制高點,也是絕好觀景台,列為黿頭渚十景之一

右半邊為水景苑

右下角為水景苑

渤公島生態公園,右圖為張渤騎「豬婆龍」的雕像特寫

治水先賢張渤,傳說他變成一頭「豬婆龍」,吞掉了在蠡湖興風作浪的水怪,用嘴巴拱開了「犢山門」,使蠡湖和太湖流水暢通,從此無錫成為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俯瞰呦呦亭及亭前的群鹿雕塑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是太湖72峰中著名山峰,由4座小山峰組成,對照畫面,立即了然對太湖仙島的描述

蠡堤

下山路

挹秀橋上建有三座相連的亭子

挹秀橋在充山和鹿頂山之間,淩空架一橋接通。也就是說此橋非為跨河而過,而是有如山門橫架在充山隱秀中日櫻花友誼林二景間。橋下有拱券形的橋洞,可供人通行

聶耳亭坐落在鹿頂山下充山隱秀景區內的陳家花園,是一座兩層小樓,依山而築,四周花木扶疏,亭內方磚鋪地,是人民音樂家聶耳生前住過的小閣樓。1985年,在聶耳亭畔,新塑了聶耳半身像和三間聶耳紀念室。5985

在這幢小閣樓裡,聶耳創作出舉世聞名的歌曲《開路先鋒》和《大路歌》

聶耳亭內樓下展示聶耳創作樂曲的歷程,二樓則陳設的當年使用過的家具


聶耳亭左側為若圃茶馨茶室;因原充山隱秀所在地的陳家花園,又名若圃,可能這就是茶室得名之由

若從水景苑、充山隱秀過來,會看得到聶耳亭指標,穿過這爬藤棚架,就是聶耳亭

充山隱秀景區

充山隱秀這個秀麗的花溪之地,前身就是陳家花園。又名若圃,是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興建於1928年,建國後設為苗圃。1983年,黿頭渚風景區利用這裡11公頃山地,建立「充山隱秀」一景,內設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小景區

充山隱秀景區,有山澗形成的池塘,池內三度看到大王蓮(其他二處為水景苑和藕花深處);另有黑、白天鵝

充山隱秀站及景區專屬的遊覽觀光車

14:20離開黿頭渚,遊覽時間近6.5小時


。。。待續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南禪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